跨文化交际论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跨文化交际论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交流互动越来越频繁,随时都可能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在交际过程中,如果只掌握了对方的语言,而不了解彼此国家文化的异同,会出现不得体的语言失误,有时会发生误解,甚至冲突,导致交际失败。因而,在二语习得中,不仅要关注语言方面的习得,也要关注文化敏感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尤为重要。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极为广泛,大至整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到日常生活的闲聊,无不包含文化因素。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概念。一直都有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构成和关键因素进行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很多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认知指的是对目的语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念的认识,情感层面涵盖对异文化的容忍度,能够灵活调节适应新的文化,具备对异文化的共情能力等。行为层面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际当中解决问题,建立关系的能力。具备了这些方面能力的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或修改自己原有的文化习惯,去适应和学习另一种文化习惯,能积极地处理双方之间的文化差异,交际双方达到良好的沟通。一方面学者们努力细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和特征,另一方面,很多学者也把视线拓展到培养上。在1997年,Byram就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并归纳了一系列教学和评估目标,并提出跨文化人才(interculturalspeaker/mediator)才是外语教育的终极目标,而不是只教会学习者说正确的语言。Liddicoat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他认为,提高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必须侧重输出和反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输入基础上,学习者才能意识到文化的差异,进而反思,并从反思中总结而达到输出,而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促进能力的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决定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的多样性。笔者将从理念,教师,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6个方面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更新培养理念,增强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识只有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意识,才能更好地指导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首先,对文化的概念和内涵要有正确的认识,文化不仅指风俗习惯,大到宗教政治,小到词汇语篇,无一不是文化的体现。因此,文化的介绍不能仅限于常识性表层文化,而是要深入到深层文化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深层抽象的文化因素,如价值观,思维方式,心理结构等,使学生对异文化有一个整体把握。第二,跨文化的知识不等于能力,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研究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真正指导学生的交际行为。第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能忽视对本土文化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中国文化课有助于提高个人素养,也有利于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开展。(二)提高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教师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领路人,应具备科学的培养观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指导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在文化素养能力提升方面,首先,教师应积极涉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学等富含文化因素的学科,提高知识储备,对不熟悉的文化现象,咨询本土人士,与国外的同行交流探讨,掌握正确的文化知识,也可以利用互联网丰富
跨文化交际论文: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