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鹿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谓其:“益气强志,生齿不老”。具有生精补髓,益血助阳,强筋健骨之效。为年老体弱者的高贵滋补佳品,多入丸散服用。鹿的种类很多,分布也很广。主要有:东北梅花鹿、台湾梅花鹿、东北马鹿、新疆马鹿(叶尔羌马鹿)、西藏马鹿、天山马鹿、白唇鹿、水鹿、白鹿、台湾黑鹿、马来亚黑鹿、麋鹿、驼鹿、驯鹿、海南乌坡鹿等。我国一直主要是使用梅花鹿和马鹿。品别之一:梅花鹿茸【别名】花茸。【来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nippon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产地】主产于东北长白山区,吉林、辽宁及北京、天津等地。多为饲养,广东近年也有饲养场,有少量产品提供。【动物形态】梅花鹿:,尾短。雄鹿第二年开始生角,不分叉,密被黄色或白色细茸毛,以后每年早春脱换新角,增生1叉,至多生4叉。雌鹿无角。体上四季均有白色斑点。马鹿:体型较高大,身长2m余,无白斑。角叉多至6叉以上。【采收加工】分砍茸及锯茸二种,除老鹿(不再生茸)及猎杀的野鹿是连头骨盖一并砍下的为砍茸外,一般是采用锯茸方法。锯茸的时间应在茸角生长旺盛期锯取,北方多在清明后40~50天内、广东多在清明后10~20天内锯取的,称“花二杠”;北方多在7月间、广东多在6月间锯取的,称“花三岔”。锯茸时要稳、准、快。锯口要平,锯取的鲜茸先用真空泵(或打气筒)抽去大部分的血污,然后置于煮炸茸架上,用97℃热的水反复煮炸5~6次。然后置通风处晾干。反复煮炸多次使残血排净,茸皮紧缩、易于干燥。砍茸的加工方法与锯茸的基本一致。带血茸,是指使鹿血保留在茸体内进行干燥后的鹿茸,主要加工方法是:用干面粉堵住锯口的血管,并用烙铁烫之,起到止血作用,然后再采用煮炸、烘烤或远红外干燥等方法使之干燥。【经验鉴别】茸的主干称“大挺”,由“大挺”上长出的第一侧枝,称“门桩”,此时锯下的鹿茸规格称为“花二杠”。若“大挺”上再生出第二侧枝,此时锯下的称为“花三岔”。有时锯下鹿茸后,当年又能长出的鹿茸,称“再生茸”,花二杠:主干(大挺)圆柱形,直立粗壮,长13~18~25厘米,直径3~4厘米。顶端呈弯头状,从基部侧出分枝(门桩),亦圆柱形但稍细,长9~15厘米,~。全形呈人字形分开,皮黄棕色至红棕色,密生淡灰色至黄棕色细毛茸,皮茸紧贴。“虎口”(大挺与门庄交界处)有灰黑色筋脉一条。锯口卵圆形,淡褐色至黄白色,有细窝眼,外圈有较薄的骨质,中部是海绵状细孔。体轻,气微腥,味微咸。花三岔:大挺略呈弓状弯曲,长20~30厘米,直径3~。大挺上的同一侧长出二个侧枝,靠基部的侧枝较长。基部(或靠近基部的部分)表面常有突起的纵棱及微突起的小疙瘩,习称为“起筋”和“骨钉”或“骨豆”。皮红棕色,毛茸较稀而稍粗,锯口切面外圈的骨质较厚。其余同花二杠。
名贵中药鉴别——鹿茸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