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琐议创新.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琐议创新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创新的民族。远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体现出这种理念。汤的盘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说,假如你每天有了新的举措,那么天天就有新的面貌。周人的崛起更是讲究新意的。《诗经》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意思是,周虽是个旧国,但是它是靠“新”来发展国运的。那么,这种“创”的理念,是如何出现的呢?《汉书》说:“礼义是创。”后人注《汉书》又说:“创,始造之也。”“创”字的观念就是突破旧的,开创新的。元明以来,随着汉语词义由单音词向双音词的发展,于是“创新”一词便逐渐风靡于世。我们今天提倡创新,实质上就是在旧的体制上有所突破,创造出新的科学体制、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创新和故旧是对立的,但二者却有着重要联系。儒家的创始者孔丘曾反复地说:“惟我先人(指殷,因为孔子是宋国人的后裔),有典有册。”但他绝不自囿于旧思想,而是反复并且不厌其烦地强调“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因此人们要终身学习,社会要大办教育,这就是“创新”必然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究竟如何才能创新呢?首要任务就是要解放思想,即认为现在世界上所认知的事物不是终极的,而是有无限发展空间。有了这种认识,人们才能在对世界事物已经认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不断进行科学实践。正如德国科学家、文学家歌德所说:“站在地球现实土壤上,根据已知事物的尺度,来衡量未知的设想事物的那种想象。”(见《歌德对话录》)去实践,就叫科学创新。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远古人看见鸟扑翼飞入空中、跳蚤的弹跳蹦到空中,而蜻蜓可以不煽动翅膀就能在空中飞翔,从而激发了人们的想象。鸟、跳蚤、蜻蜓能到空中去,人为什么不能呢?于是欧洲人产生“长着鸟类一样翅膀的天使在空中自由飞翔”的幻想。后来,文艺复兴时代的达芬奇以鸟扑翼获得反作用力为理论基础制造出“飞鸟”,但因鸟类飞翔的机理过于复杂,却没有获得成功。这是因为鸟的翅膀有数以千计根的羽毛,在扑翼时,每一根羽毛都在高频率振动着,从而获得了反作用力的合力,才能使鸟儿飞翔起来。东方的中国则是依照获得反作用力就可升空这一科学理论展开想象,“蟐蛾奔月”就是这种想象的具体表现。南北朝时,人们发现了火药;宋代时人们便制造出可以升空的炮仗二踢脚;元代一位姓万的官员,甚至做了用这种炮仗升天的实验。20世纪初,俄国科学家齐奥科夫斯基设计了多级火箭,从此人类才真正实现“上天揽月”的幻想。几乎在同时,人们发现了像蜻蜓一类的物体能够获得升力在空中滑翔的原理,即在空气中运动的物体速度越快,空气对运动体压力越小,反之则越大。蜻蜓之类的物体上部成凸线型,下部却是直线型或凹线型,如果这种物体在空气中做运动,那么空气对该物体的压力便是上小下大,从而产生了升力。20世纪初,美国赖特兄弟正是根据这种科学原理发明了飞机。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永远不会完成,基于现实上的想象永远存在。只要我们不断地认知世界,不断地产生想象,顽强地进行科学实践,科学就会发展,社会就会进步。我想,这就应该是“创新”二字所赋予的内涵意蕴。钢铁之子——记鞍钢技术中心首席专家侯华兴●姜薇薇朱晓光与侯华兴见面是在一个初夏的清晨。传达室工作人员礼貌地把电话递给了我,电话里感觉他的声音年轻而热情,话语间充满着活力,这与我对他的印象大体吻合。当然,我对他的初步印象源于我手头的材料,那份材料我已拜读几次了,文章开头记载着他近年来所获得的荣誉:侯华兴同志出生于河南省林县,中共党员,1987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鞍钢,现在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钢铁产品研究所从事新产品开发工作,为科研项目负责人,教授级研究员、高级工程师;曾被评为鞍钢先进教育工作者,2002~2003年度鞍钢技术拔尖人才和技术中心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2005年度鞍钢技术专家,2005~2006年度鞍钢集团公司先进生产者,2007年被聘为技术中心首席专家,获鞍钢集团科技标兵,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综上略略二百多字,便足以表明侯华兴在鞍钢科技领域中的显要位置了。我国钢铁事业的发展始于鞍钢,鞍钢的钢铁产量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鞍钢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谓耳闻目见。鞍钢人的精神是从老英雄孟泰那里传承而来的,所以即使面对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鞍钢人依然从容不迫,运筹帷幄。可是不知为什么,连日来,我却时常涌现这种念头——坦率地说,典型材料中有关人物的报道我见得多了,结构几乎千篇一律,看过很快就淡忘了。可是对于侯华兴却不是这种感觉。比如说,当初与他一起进鞍钢工作的9名同学都“另谋高就”了,唯独他留了下来。就凭这件事,我就觉得他是个有自己想法的人。出于这种念头,我执意要采访侯华兴。听说我来了,侯华兴坚持到传达室来接我,我连声说“不用、不用!”他笑了,告诉我他的房间号码。这是一幢1

琐议创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373566119
  • 文件大小192 KB
  • 时间2019-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