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观史明智】风雅武汉之东南巨镇.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观史明智】风雅武汉之东南巨镇修身不外读经,经济不外读史欢迎关注分享 历史文化与人生智慧寻历史长河,观历史演进,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    隋再度完成南北一统后,于开皇九年(589)改汝南县为江夏县(县治在今武昌区),同时改郢州为鄂州,治所也设于江夏。江夏之名一直沿用至清代。大业六年(606)改汉津县为汉阳县(县治在今汉阳区),汉阳之名沿用至今。    唐朝初年,改江夏郡为鄂州,州治仍为江夏。在江北则设沔州,州治汉阳,治所迁至龟山南麓。自此,武昌、汉阳“双城”隔江而峙,一出“双城记”整整上演了900年,直到汉水改道后汉口从汉阳析出,才由“双城记”演变成“三城会”。    唐中期,江夏为鄂州治所。作为当时的水陆交通枢纽,长江中游最大的物资集散处,这里不仅商贾辐辏,百货汇集,就连从东南调运北方的盐铁租赋,也均从武汉溯汉水转运北上。李白曾有诗曰:“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赠江夏韦太守》)当时武汉江面船流如织,号称“东南巨镇”。    隔江相对的汉阳,商业十分繁荣,甚至出现了夜市。唐代王贞白在《晚泊汉阳渡》中写道:“残灯明市井,晓色辨楼台。”    唐朝修筑的汉阳城,城墙周长1072丈,建有八门,蔚为壮观。唐朝诗人罗隐的《忆夏口》,曾形象地描绘出汉阳古城之风貌:“汉阳渡口兰为舟,汉阳城下多酒楼。当年不得尽一醉,别楚有时还重游。”    两宋时期,长江主泓左移,鹦鹉洲及夏洲、武洲相继在蛇山南北两侧并岸,使武汉政区扩大,人口骤增,成为“市邑雄富、列肆繁错”(陆游《入蜀记》)的一大都会。北宋“置三榷署于建安、汉阳、蕲口”,武昌、汉阳地方政府机构凭借经济实力而升格。南宋时期,鄂州(武昌)与临安(杭州)、建康(南京)并称为中国“三大都会”。    此时的武汉地区商市兴繁,长江、汉水江面“贾船客舫,不可胜计,衔尾不绝者数重。自京口以西,皆不及”。岸上则是“民居市肆,数里不绝,其间覆有巷陌,往来憧憧如织。盖四方商贾所集,而蜀人为多”。进入夜间,这里还是“灯火歌呼,夜分乃已”(陆游《入蜀记》)的不夜之城。朝廷还在武汉地区设置茶叶专卖机构,“鄂州茶”遐迩闻名。同时,这里的造船、冶炼、制瓷三业亦处于当时国内领先地位。    直至元末,武汉仍是“参差连舫出”的重要港市,商贾往来,舟船聚泊,因而有“贾客帆樯出汉阳”之说。由元至清,武汉一直是长江中游的政治中心和商贸都会。今武昌,元明两代为湖广行省治所,清代是湖北治所和湖广总督驻地。    唐宋时期的武汉,还是一座被诗意笼罩着的城市。城港文明所带来的商贸繁荣,以及山水灵秀之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蜚声中国文坛的巨匠大儒光临此地,寻诗

【观史明智】风雅武汉之东南巨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镜花水月
  • 文件大小540 KB
  • 时间2019-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