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机械
第一节概述
作物收获是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夺取高产丰收的最后一个重要作业环节,对谷物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其特点是季节性强、时间紧、任务重,易遭受雨、雪、风、霜的侵袭而造成损失。因此,实现谷物收获作业机械化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降低收获损失、以确保丰产丰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外收获机械发展概况
(一)国内收获机械的发展概况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收获工具有许多发明创造,据古书记载在三千五百年前已发明了镰刀,在十三世纪中叶创造了推镰等高效工具。但这些成就在长期的封建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及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相继在东北等地建立了国营农场,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谷物收获机,我国谷物收获机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近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收获机械的发展速度很快,总结起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949-1965年)
这一阶段所完成的主要是引进和仿制工作。1949年开始从前苏联引进C-6牵引式和C-4自走式联合收获机,此后又相继从其他国家引进一些机型。牵引式机器有:联邦德国的克拉斯、兰茨、英国阿尔滨等;自走式机型有:前苏联C-4M、CK-3、捷克ZM330、匈牙利ACD330、波兰AC-400、英国福格森和联邦德国克拉斯等。经过多年的试验选型和农场的实际使用,曾先后选定几种机型进行仿制,但最后投产的只有两种联合收割机机型,即1956年投产的GT--3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尽管产品的数量不多、制造质量也不高,而且在此期间国内少数单位自行设计研制的一些小型联合收割机均未成功,但此时我国已初步掌握了联合收割机的生产和制造技术。
(1966-1980年)
这一阶段是我国联合收割机迅速发展的时期。全国不仅涌现出一批新的专业联合收割机厂,而且还发展了相应的配套件厂,这些工厂通过扩建、技术改造,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到70年代末,一个比较完整的联合收割机制造业已初具规模,联合收割机年产量也已达到6000台的水平。典型的生产厂及其产品有:四平和开封联合收割机厂生产的ZKB-5、LZ-5等机型;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的丰收-;北京联合收割机厂的北京-;依兰收获机厂的北大荒-6;新疆联合收割机厂的新疆-5等一大批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尽管其中有的机型是的老机型,机器性能相对比较落后,但这一阶段我国的联合收割机事业却是飞速发展的。而且,这段时间的工作使我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逐步具备了独立设计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1981-1990年)
这个阶段是谷物联合收割机发展过程中一个艰难而又复杂的时期,经历了一个极大的起落过程。1980年前后,改革开放政策对联合收割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81年机械部首先组织开封、佳木斯两个联合收割机厂引进美国约翰
·迪尔公司的“1000”系列谷物联合收割机的制造技术,生产了1055、1065、1075三种大型联合收割机。继而又协助四平联合收割机厂与民国德国前进工厂以合作的方式引进E514联合收割机的制造技术,进行组装和制造。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些引进的机型陆续投产,我国的联合收割机行业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从原来比较落后的状态,一下子跨到80年代初的,有了一个划时代的飞跃。但是,由于80年代初农村经济比较落后等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联合收割机市场明显萎缩。自1982年起,全国产量由6000台一下子降到1000余台。到80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逐渐恢复。到进入90年代,不仅产量恢复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而且新试制的产品,特别是中小型拖拉机悬挂的品种型号繁多,出现了制造、开发、选购收获机的新局面。
到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收获机发展更加迅速,不仅各种类型机械齐全,性能也不断完善,而且产量也大幅度提高。仅1997年全国年生产联合收割机35105台,比1982年提高了几倍。而且,市场也比较看好,年终售出31955台,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开始了我国收获机发展的又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国外收获机的发展概况
国外收获机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为欧美及日本等地。欧美多为全喂入脱粒,机型大,生产率高,适合较大规模的生产条件;日本则以中小型水稻收获机为主,多采用半喂入,机型小,生产率相对较低。
美国早在十九世纪初发明了脚踏脱粒机和畜力割捆机,1890年开始生产由30-40马力牵引的联合收获机,1920年生产动力联合收获机,1939年制成第一台自走式联合收获机,1940年基本实现收获机械化。七十年代以后属于高度发展阶段,机具向大马
文献综述-收割机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