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审美情趣摘要:陶渊明与华兹华斯为中西方自然诗人的典型代表。他们生长在不同的国度,所处年代也相差千年,但他们都充满了自然之爱。前者代表和象征了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和雅淡优美的至高情趣;后者代表和象征了博大无私的爱。在自然诗中,前者抒发物我齐一的超脱闲情,率真自然,达到了“无我之境”;后者在与自然的激情互动中洋溢着纯真的爱的气息,二者都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他们的诗歌创作反映出了中西方自然诗中自然审美意识的差异性。关键词:田园;自然;陶渊明;华兹华斯引言:中国田园诗人陶渊明与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却都在各自的诗歌传统中,开创了山水田园诗主题,。他们虽然生长在不同的国度,生活年代也相差千年,但无论在诗歌创作上,还是在人生价值、人格理想上都追求回归自然的境界。一个似菊花般淡雅率真,一个似玫瑰样浪漫纯真。二者在自然审美意识上,同中有异。一个在“无我之境”中追求与自然物我齐一的超脱与闲情;一个在“有我之境”中追求与自然互动中的激情与浪漫。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人格理想陶渊明与华兹华斯,一个正如他所喜欢的菊花那样淡雅超脱,代表和象征了中国文人所追求的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和雅淡优美的至高情趣;一个却似玫瑰的浓烈浪漫,代表和象征了博大无私的爱。陶渊明一生三次出仕,最终归隐。他厌恶官场,接触的主要是那些田夫野老。他身处乱世,一生与贫穷、疾病、寂寞相伴,再加上亲人的去世、理想的幻灭,这些都给他带来痛苦。但他却有一颗超脱自由的心灵,有着丰富的精神生活,有着高于常人的理想境界,因为“心远”,所以“地自偏”,在菊花、酒、诗的天地中化解痛苦,得到解脱。陶渊明乃“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给人以真实、真情之感,不避俗却更显不俗。华兹华斯的人生与陶渊明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他生长在英格兰西部湖区,和陶渊明“性本爱丘山”一样,他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在自然美景的熏陶中长大,这正是二者都能成为自然诗人的前提条件。同陶渊明厌恶官场、仕途受挫一样,华兹华斯也遭遇了政治理想的破灭。“九月大屠杀”以及法博爱的期望破灭了。在离开法国时,他舍弃了心爱的人,再加上丧母丧父,这些都给他的心灵蒙上了阴影。陶渊明回归山林,他则归隐湖畔。与陶渊明的穷困相反,华兹华斯一生富足,还有妹妹多萝西的体贴照料。他不用像陶渊明那样为生计所累,不像陶渊明那样与下层人民“披草共来往”。而这正是造成他们审美意识差异性的原因之一。。但华兹华斯的重点在叙事,他继承了有机整一论的传统,在一个平凡完整的事件的叙述中发现深刻的道理、抒发崇高的情感。他的作品一反18世纪的诗风,将一种崭新的风格带到诗歌创作中,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新时代。从华兹华兹的诗歌中。。他把一些民谣、歌谣的因素融入诗中,不拘韵律,去掉浮华伪饰的词藻,用纯朴的、散文化的语言表达纯真的感情,真正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给诗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这与受儒家文化影响的陶渊明诗歌中的批判世俗的风格是有很大区别的。陶渊明似乎无意写
试比较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审美情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