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初探》
银川二中陈少兵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要使学生健康成长,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使他们保持积极、愉快、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一个健康的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不单是文化知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自信心、意志力、合作精神、思考方法等。这往往就是我们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中一直忽视的一种素质。因此,我们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保持最佳精神状态,自觉甚至是乐意接受来自学校和教师的合理要求,内心经常体验到自身成功的喜悦,不断进取,让学生在学习中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成功学原理,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的教育活动叫成功教育。成功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具体体现,是素质教育的归宿。如何将成功学原理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激发学生成功的需要。
成功需要有动力。动力发展是成功教育的主体,没有成功的动力,也就无所谓成功。动力发展是由多种需要层次构成的,每个学生的起点、需要并不都是一样的,既有年龄差异,又有个性差异等。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就学生而言,根据教育研究部门调查发现,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往往处在四种状态,一是生理感觉需要,即通过学习满足感官上的需要。比如学生希望上体育课,满足他们学习踢足球、赛跑等体育竞技和体育锻炼的欲望;希望上音乐课,主要是想满足听觉方面的欲望;希望上美术课,是想满足视觉上的需要。二是交往需要,即通过学习获得家长、老师、同学的认可、表扬、鼓励,从而营造和谐的交往环境。三是发展性需要,即通过学习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将来在社会上取得一定的地位、待遇,或获得别人的尊敬。四是奉献性需要,即通过学习,掌握本领,为他人、为集体、为国家贡献力量,把个人需要转化为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四种状态的需要,体现了四个层次。实践表明,无论哪个层次上的需要,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如,低年级的拼音教学,可以通过听声音、看图像、放课件、编顺口溜等音视效果去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满足他们听觉、视觉等生理方面的需要,形成学习拼音的动力,实现学习拼音、掌握拼音、运用拼音的预期目标,从而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在学习拼音这个环节上是成功的。同时,就学生个体需要而言,教师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内,应根据不同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去追求自己的成功。另外,家长、教师、社会的关怀和期望,也会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从而主动提高表现力,形成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目标的动力机制。因此,把教师、家长、社会对学生的期望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期望行为是十分必要的。要把这种期望转化成学生争取学习成功的需要,关键在于根据学生原有基础,把对学生的期望通过教育教学等活动,变成学生自身的期望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情境,铺设成功的阶梯,在活动中激励、诱发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在对象性实践(如学习语文、解数学题、绘画、道德实践等)中,主动获得信息,主动感悟道理,主动认识自身潜能及成功力量即成果并将这个成果再转化成下一次实践基础,由此循环往复、循序渐进,形成梯级式上升的动力发展模式,进而形成学生争取成功的自我需要。比如,期望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我通过开展摘“学习星”活动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期望学生在纪律方面有进步,我通过开
成功教育初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