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王守仁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王守仁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摘要王守仁生于明朝中期,是我国宋明时期心学集大成者。其一生事功赫赫,尤其在教育实践中有着卓越的成就,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理,要求知行合一,维求其是。在自身高境界的基础上提出了先进的教学思想,包括顺应性情与鼓舞兴趣,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对后人的启发是非常重大的,他在很早就提出要顺应性情与鼓舞兴趣,鼓励孩童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遵循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的原则。这些依然是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先进思想。关键词:王守仁个人成就、王守仁教育思想、王守仁思想的启发一、王守仁的教育实践成就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他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他将心学凝成四句话,即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二、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顺应性情与鼓舞兴趣   王守仁认为,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条,日就枯稿矣。”一般来说,儿童的性情总是喜欢嬉游,不怕拘束与禁锢,就象草木刚刚萌芽,顺应它就会发展,摧残它就会衰退。所以他主张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依据这个特点来进行,采取使儿童“趋向鼓舞”和“中心喜悦”的积极教育方法,才能便儿童的学习日有长进,就好像春风时雨被及于草木一样,盎然生意,而不是冰霜剥落、生意萧索。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   王守仁认为学习必须独立思考,强调自求自得,反对崇拜偶像、盲从教师的学习方法。他说,“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他认为如果儿童的学习就是有效的;反之,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知识。他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他这种强调自求自得、独立思考、勇于怀疑、不盲从迷信,不人云亦云的精神是很突出的。他认为学习与其旁人“点化”不如自己“解化”。反对盲从典籍,提倡独

王守仁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点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19-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