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结论,质疑结论,推导新论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实验学校谢建洪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判断或认识。历史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正是因为人们对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科技文化等发表观点、看法,进行评价,总结前车之鉴,摸索发展规律,从而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历史结论是历史学的灵魂,没有它,历史只是史料的堆砌,毫无实际意义可言。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历史结论遍布于每一章节,它们是历代史学研究者经长期艰苦的分析研究而得出的公认的具有权威性的成果,值得后学者去接受、去理解、去应用。然而,面对这些权威公论,在长期的“教”和“学”中,过多的是把它们当“经文”一样去简单机械的接受和背诵,很少去分析和理解,更少去提出疑问,尤其是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当然谈不上有任何的“新论”。于是本应是活生生的历史就成为了教条,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思维被束缚,能力被抑制,创造性被扼杀,这是历史教学的一大悲哀和失败。可喜的是高考改革逐步深入,从形式到内容在发生质的变化。历史试题重点已放在考查能力上。近几年高考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四大类中“再认再现”即记忆只占10条(9条)中的2条。高考“指挥棒”的转向给高考复习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能力成为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全新课题。突破口在哪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笔者以为是历史结论。分析结论方能深刻地理解,质疑结论才是思维的体现,推导新论就是创造的结晶。三者循序渐进,层层提高。这样的教学尝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视野,活跃了学生思维。分析结论是指分析现成的公认的权威性结论,主要是教材中的结论或观点。历史结论有多种类型:事物性质类、历史评价类、人物称谓类、综合总结类等。这里的分析是指引导学生去弄明白几个问题:这一结论从何而来即为什么是这一结论?论证这一结论的史实有哪些?这一结论有何影响和作用?分析结论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彻底理解历史事物的本质含义和来龙去脉,使学生挖掘历史事物之间的显性或隐性联系尤其是因果关系,从而建立严密的历史知识网络,由认识“一木”而见“一片森林”。分析结论的方法可以分正向或逆向两种。正向即根据历史事物发展的顺序逐步自然地导出。学习“洋务运动”一目内容时,由曾国藩的原话:“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及洋务派所代表的阶级和洋务派创办军用工业以及此后的民用工业,创办学堂等活动,说明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即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这一结论。逆向分析法是由结论往前追溯,一步一步地刨根究底直至历史结论产生的整个过程的显露。中国自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主要结论的分析可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为出发点层层逆向剖析。过程如下:中国为什么自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自鸦片战争后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主权和自然经济为什么遭到破坏和开始瓦解?(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签订、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中法《黄埔条约》的签订,使列强获得了一系列的侵华权益如割地、通商、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为什么英国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中国并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比较当时战争双方的社会制度、战争指导思想
分析结论质疑结论推导结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