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教师们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如今,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好多人都觉得现在当老师太难了,常常内心茫然,手足无措。而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对他们进行教育时,也常常觉得黔驴技穷。暑假里,我读了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后,内心似乎亮堂了一些。书中令我感触颇深的是这样两个案例:《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个学科老师》、《实习老师,你为什么受欢迎?》。我也曾经是一名实习生,曾经受到孩子们众星捧月式的优待,那种幸福是无以言语的。但真正成为一名教师,真正和孩子们朝夕相处后,却再也找不到这种感觉了。也有老师跟我说起,实习老师走后半年多了,班上的那些孩子还在作文里对他们念念不忘、字里行间满溢着对实习老师的喜爱、尊敬和赞美,着实令人嫉妒。可他们对我们这些老师呢,虽说表面上尊敬,可是就不和你说知心话,与他们交流时总觉得之间隔着一堵厚厚的墙,不敞亮,也不透彻。由此可见,许多老师虽然与学习交往时间长,却难以走进他们的精神家园,交往时间与心理距离竟成了反比。深思自身的原因,一是我们对教育已逐渐消减了热情。工作时间长了,对研究、反思、提升自己的热情开始消减,放松了对自己专业成长的要求,只一步步按着学校的安排没有创意地工作着。再也不像实习时那样极主动的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向其他教师虚心请教,完善自己的内功结构,教学热情高涨。殊不知,保持不败的热情才能在教海中不断成长,而且,师者的热情会于不知不觉中传递给学生,使他们爱上学习,进而喜欢你这位老师。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每教一届学生,甚至每上一堂课,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我自己非常珍惜这样的新鲜感,我称之为‘黎明感觉’。”拥有了这份“黎明感觉”,你的课堂才会洋溢着激情,迸射出活力,你个人才会拥有魅力。二是常常热衷于僵化。老曲顺口,老拳顺手。人常有惰性心理,喜欢走捷径,走老路,在教学中也是这样,摸着了教学的一些门道,掌握了教学的一些路后,很多教师选择的不是乘势而上,而是退避三舍,躲成小楼成一统。于是,很多教师发现,自己的课没有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受学生欢迎了,自己除了“三板斧”的教学招式,竟很难亮出“第四板”来了。这样的课堂,语文课上是“揭题,分段,概括段意再串讲”的老套;数学课上,是游离于生活之外的思维灌输,学生怎么能不厌烦?是我们真的上不了好课吗?不!请看在公开课、研究课上,我们教风大变,课堂上充满了民主的气息,师生互动,不断用鼓励的手段“催化”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炬,可是过了研究课,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难怪有学生说,要是总是上公开课那多好呀。老师总是微笑着,用各种手段调动着我们的学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