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如范金精比琢玉——耀州窑牡丹纹饰-美术论文巧如范金精比琢玉——耀州窑牡丹纹饰 汤兆基耀州窑,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包括上店、陈炉镇、立地坡、枣村、东山以及耀县的塔坡等地。宋代地属耀州,故名。因以黄堡镇为中心,故又称黄堡窑。耀州窑瓷器也称耀瓷。耀州窑始于唐,盛于宋,衰于金元,止于明,共有800多年的烧造历史。《同官县志》记载:“南北沿河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谓十里窑场是也。”早期耀州窑瓷器,被称为“越器”。这是因为耀州瓷烧造工艺取法浙江越窑,产品与越窑十分相似的缘故。宋代诗人陆游论及:”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类余姚县秘色也。”北宋中晚期耀州窑非常成熟,并自开面目。耀州窑早期所烧器物,光素无纹饰,后受越窑影响,在器物外壁刻莲花纹等。宋中期后刻花臻于成熟,装饰以植物见长,有牡丹、菊花、忍冬、莲花等,其中牡丹纹饰运用最多、也最突出。早期的牡丹纹饰简洁。1998年陕西省铜川市黄堡窑遗址出土的五代耀州窑青釉划花罐。高10厘米,,足径8厘米。腹部划花牡丹纹极为简单,所刻花叶仅是似花非花,似叶非叶的意象表现。兴盛时期的耀州窑牡丹纹饰品种多样,工艺精湛,除了刻花、印花工艺之外,还有划花、剔花、贴花、戳花、捏塑、镂空等。元丰七年《德应侯碑》称耀州窑“巧如范金,精比琢玉”,这是对耀州窑瓷刻花和印花的赞扬。耀州窑瓷胎厚,有利于刻花的发挥。耀州窑刻花有深浅之分。北宋耀州窑青釉刻花凤首执壶。,,。陕西省铜川市黄堡窑遗址出土。釉色青绿,直口微敞,长高颈,流作凤凰头,颈羽清晰,壶把为双泥条形,圆球形器腹。器腹满刻缠枝牡丹纹,刻纹入胎深,花叶肥满丰厚,立体感强。这种刻花工艺为深刻。耀州窑月白釉刻花卧足钵。,,。1980年北京市丰台区王佐乡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乌古伦窝伦墓出土。唇口,曲壁,隐圈足。胎色灰白,胎质细腻。内外均施淡青色釉,釉色光亮柔和。碗内刻折枝牡丹纹,刀刻浅薄,花叶起伏平缓,经施淡青釉烧成后,刻花牡丹纹便隐藏于平洁的釉下,若隐若现,十分含蓄典雅。这种刻花工艺为浅刻。耀州窑刻花技艺高超,先用锋利薄刃的刻刀随形勾刻出牡丹纹的外轮廓,然后在轮廓线外用刀倾斜削刻,使图案凸出于胎面。由于入刀的斜度不同,刻出的侧斜面就有宽窄的变化,花叶充满波势动感,非常生动。在这基础上进而用篦形工具,在宽阔的花瓣和花叶上划出间距相等的浅细线条,又增加了刻花精细度和层次感,故而耀州窑刻花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刻花是在瓷胎上直接奏刀,印花则是在印戳或模子上展现刀刻的技艺。在印模上刻花,还可以刻得更加细致入微。耀州窑牡丹纹饰的图案,富有疏简与繁密的变化。简者,花大瓣少,高度洗练概括。2003年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窖藏出土的北宋青釉刻花渣斗。,,。渣斗,日用瓷器之一种,为宴席上盛放肉骨鱼剌的用具。元人笔记有“宋季大族设席几案间必用筋瓶、渣斗”的记载。渣斗大口,宽沿,深腹,有别于小口的唾壶。因形如尊,故也有称尊。此渣斗通体刀刻纹饰,腹部犀利的刀刻牡丹纹,图案疏简,展开的花朵其花瓣仅四片。此外,耀州窑牡丹纹还有更疏简的表现。1989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区宋墓出土的耀州窑青釉刻花执壶。器身呈球形,通体刻六组牡丹纹,牡丹花简之又简,一花省略仅存三瓣,此壶
巧如范金 精比琢玉——耀州窑牡丹纹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