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的疾病意象探析摘要:在文学作品中,“疾病”是一个经常被用到的符号意象,在某种情况下,它可以成就一部文学作品,将它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鲁迅先生是一位文学巨匠,在他的作品中就曾出现过众多的疾病意象,这种疾病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联,深刻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病态和文化的痼疾。笔者将简要解读鲁迅小说中的疾病意象所蕴含的复杂隐喻含义,为更深刻地揭示鲁迅小说中蕴涵矛盾的民族文化心理提供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关键词:鲁迅小说;疾病意象;隐喻意义纵观中国文学史可以发现,疾病是一个较常见的写作主题,它不仅仅指个体生命的痛苦体验,还可以隐喻整个时代的伤痛。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一开始是学习医学专业的,当看到国民的愚昧、麻木时,他觉得医术只能拯救人的身体,而文学可以医治人的思想,所以他弃医从文,以笔为剑,直击国人冷漠的心灵,这也是鲁迅先生作品中出现较多疾病意象的原因之一。病态的国人、荒谬的社会、贫瘠的文化共同构成了鲁迅小说中的一种整体性疾病隐喻,这种深刻且厚重的隐喻对于唤醒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鲁迅小说中刻画了许多病态人物,这些人有的是生理疾病,有的是心理疾病,并且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每种疾病的背后都揭示了冷酷、残忍的社会历史现状,令人不寒而栗。癫痫病和肺结核是其中两种典型疾病,蕴含着独特、深刻的社会意义。小说《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就是一个典型的癫痫病患者,他的神经时刻紧绷,疑神疑鬼,举止荒唐,行为乖张,因意识到自己吃了妹子的几片人肉而发病。在作者的描写中,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人吃人”的恐怖境地,“狂人”看到这种疯狂的社会现象陷入了极端的精神分裂状态。可以说,他的清醒使他看穿社会的本质,使他成为一个疯子,时代的觉醒者反而成为人人避而远之的疯子,这种强烈的对比性和讽刺性深刻体现出鲁迅先生对于当时残忍社会环境的批判和指责,体现了先生的“忧愤深远”。小说里,“狂人”劝大哥不要再起吃人的心思,但是大哥根本不听,吃人的这个事实象征着个人渺小的生命在传统制度的压迫之下根本没有容身之地,“狂人”的癫痫是一种隐喻中国传统制度和伦理道德毒害个体生命的象征符号。另外,结局中“狂人”的被驱逐、被排斥以及被动妥协的事实也反映出觉醒者不被理解甚至遭到迫害的社会现实,是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失败的印证。小说《长明灯》中的疯子也是如此,“癫痫被关押起来,在禁闭城堡中听命于理性,受制于道德戒律,在慢慢的黑夜中度日。”疯子被关押、被隔离、被排斥,麻木的周围群众“如无其事”地在吃人社会中夹缝求生,他们这种觉醒者被社会逼疯,承受着来自灵魂深处孤独的侵蚀和精神上的煎熬,在不见天日的牢房中几乎窒息,他们最终难逃失败的宿命,这种病态的、极端的、癫痫的思想启蒙,是一种疯狂的、理智的近乎残忍的启蒙,鲁迅先生用他的笔将这种思想疾病完整地解剖出来呈现在人们面前,是一种冷酷,也是一种悲怆。肺结核是鲁迅小说中另外一种常见的疾病。西方文学中也经常出现对肺结核的描写,但是更多的表现形式是把它用一种美学的方式去成就某一个人,如《诗人济慈》中,济慈死于肺结核,这种死亡是能给读者带来颓废、哀伤的美学体验的,但是鲁迅小说中的肺结核病全然不同,是一
鲁迅小说中的疾病意象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