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鲁迅小说中的月夜意象.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鲁迅小说中的月夜意象上海电视大学周缨鲁迅小说,意象繁多,如:《药》中夏瑜坟上的“花环”,《在酒楼上》的“老梅”、“山茶树”,《长明灯》中的“长明灯”,《祝福》中的“雪花”……,这些丰富多彩的意象是鲁迅小说的重要元素。在诸多意象中,贯穿鲁迅小说并成为鲁迅小说具有基调性质的意象,我认为只有“月夜”意象。遍阅《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在所有33篇小说中,竟然有12篇出现了“月夜”意象,超过了全部小说的三分之一。其中《呐喊》占6篇,《彷徨》和《故事新编》各占了3篇,而且在有的作品中,如《社戏》、《奔月》等,月夜意象还出现不止一次。月夜意象在鲁迅小说中出现频率之高,篇幅之大,形式之多样,在我看来决非偶然现象。这一现象提醒我们,鲁迅小说中的月夜意象背后可能隐藏着鲁迅灵魂深处的某些秘密。要深入理解鲁迅小说,乃至鲁迅本人,这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向度。一、月夜意象的内涵鲁迅12篇写到月夜意象的小说分别是:《狂人日记》、《药》、《故乡》、《阿Q正传》、《白光》、《社戏》——《呐喊》《肥皂》、《孤独者》、《弟兄》——《彷徨》《补天》、《奔月》、《铸剑》——《故事新编》月夜意象的核心是“月”,根据这些月夜意象中“月”的不同内涵,我将其分为“精神世界的象征”与“外部世界的象征”两大类。(一)精神世界的象征鲁迅小说中的“月”象征着鲁迅的精神世界,“月夜”折射出鲁迅精神世界的博大与复杂。“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1]这是小说《故乡》中的月夜,是鲁迅惟一一次在小说中用暖色“金黄”写月。《故乡》中的“月”是鲁迅笔下最圆满、最明亮的月,这里的“月夜”也是鲁迅小说中最纯净、最温馨的月夜。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基调是阴晦苍黄的,惟有这月夜是亮丽生辉的。然而这亮丽的月夜没能使小说的整体明亮起来,那仅有的一点闪光,在小说中犹如“萤火”,被深广的黑暗包围着、吞噬着,等到在结尾处再现时,业已变得朦胧了。我认为《故乡》中的月夜和月夜下“项带银圈”的少年英雄,都已被作者抽象化、理想化了。月成了作者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的象征,月夜寄托着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渴求,少年英雄也罩上了理想的光环。然而故乡的破败,闰土的麻木,只能令他失望,现实的黑暗使那原本清晰的月夜图变得朦胧了。那神异的月夜,迷人而虚幻,明亮而微渺,是纯净完美的,如乌托邦式的可望而不可即,是最无奈的。类似的月夜在《社戏》中也有。《社戏》中的月依然皎洁,月夜也依旧温馨美好。但与《故乡》不同,它更贴近人间,缺少了那份神异色彩,增添了几分人世喧嚣。即便如此,皎洁的月、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水气、仙山楼阁般的舞台、白篷的航船、天真烂漫的孩童……交织在一起,使月夜平添了一层诗情画意,充满了梦幻气息。《社戏》的月夜与《故乡》中的一样被理想化了。自然界中的月本身就是虚幻的,它的光芒并非来自自己,而是反射了太阳的光辉。而《故乡》和《社戏》中的月又都是对过去的回忆,更增添了几分虚幻色彩。以虚幻的月象征理想社会,预示了理想社会也是虚幻的,无法实现的。这正是鲁迅那样的先驱者们共同面临的精神困境。“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这是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文的开头。“很好的月光”出现了,三十多年没见的“他”与狂人重逢了。“他”引领发昏三十多年的狂人醒来,醒来的狂人发出一声声呐喊:“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满本(历史)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里的“他”就是“月光”,而这“月光”就是在狂人灵魂深处沉睡了三十多年的理性和良知。月光的出现,意味着狂人灵魂深处的理性和良知觉醒了。然而,在一个自甘愚昧麻木的时代,一个拥有理性和良知的人,只会被视为“狂人”。“月”唤醒了狂人的理性和良知,使他获得了正视黑暗现实,追求光明理想的勇气。这是“发狂者”才有、“正常人”失尽的勇气。在这勇气支撑下,他道出了“发昏”、“吃人”的人间真相,成了为“正常人”共同“讨伐”的异类。“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写的虽是无月之夜,流露的却是对“月”的依恋和渴求。月的有无已然成为狂人生命吉凶的征兆,有月就妙,无月就糟。狂人对月的依恋和渴求到了宿命的程度。见不到月的夜晚,“发狂”的勇气萎缩、消失了,狂人恢复了正常。正常后的他面对发狂造成的困境,满怀恐惧:回想白日,赵贵翁的眼色似乎怕他,似乎想害他,路人的古怪神情让他从头直冷到脚,就连小孩的眼睛也令他奇怪。所有这些,使他内心充满害怕、纳罕和伤心。无月之夜,狂人正常了,也更怯弱了。“天色是好,月色也很亮了”,这是小说最后一次出现月夜。面对很亮的月,狂人再次获得了勇气,又发了“狂”。身处绝对弱势的他一改无月之夜的犹疑和恐惧,大胆质问处于绝对强势的“传统”:“从来如此,便对么?”这质问逼得“传统”“含含胡胡”,逼得“传统”卸下面具。自此,月夜意象在小

鲁迅小说中的月夜意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iris028
  • 文件大小59 KB
  • 时间202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