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与宗教摘要:我国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主要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但同时我国大多数中国人是不信教的,中就是儒家,降到生活里就是要讲究孝道。同时又由于人们对信仰的需求,在不同地域产生了不同的民间信仰,这与一般意义上的宗教有所不同。民间信仰不同于宗教,但行使着宗教的使命,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至当地的宗教文化。关键词:民间信仰,宗教,地域。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民间信仰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将民间信仰单独作为一个概念,考虑到它对应于一个官方宗教而存在,而且也因为它有别于制度化的宗教,这一文化体系包括信仰、仪式和象征三个不可分开的体系。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农民)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宗教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包括指导思想(宗教信仰),组织(宗教组织,如教会,宗侣),行动(宗教组织内的活动,如祭祀,礼仪),文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等方面的内容。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给人以灵魂并延续至死后的信仰体系。宗教可以大致分为自发宗教和人为宗教两大类。自发宗教是非常原始的宗教,一般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宗教。而现代的宗教基本上都是人为宗教。对一种成功的宗教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且对某一时代人类的社会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从学术上讲,民间信仰与宗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宗教是一种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而民间信仰则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民间文化现象。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民间信仰和宗教有着很多的关联。在我国,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原因,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徒在人口中的比例并不高,而更多的是将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相混,有时甚至很难区别哪种是纯粹民间信仰,哪种是宗教信仰。民间信仰的善男信女其信仰心理、信仰习惯、信仰感情与真正的宗教徒没有什么根本区别,但在数量分布上,可以说如汪洋大海,难以计数。宗教和民间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互补和互动,构成了广大有神论群众信仰的基本格局,这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征。民间信仰与宗教的相同点如下:1)相同的本质特征从民间信仰与宗教产生和存在的心理根源上讲,宗教起源于人们对人类无法支配的自然界和社会异己力量的恐惧、敬畏和寻求慰藉。人们需要为心灵找寻一个庇护所,以化解对现世人生的不满与困惑。有研究表明,民间信仰的认识来源,主要是历史遗留的原始宗教,其次是已经消亡的传统宗教的历史残骸,或者传统宗教在民间社会的变异形态。因此,民间信仰在心理根源上也和宗教如出一辙,它关注普通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需求和呼声,给人们精神支柱。在民间信仰中,人们根据各自的需求,找到相应的神明。例如,出海的船民,会寻求海神妈祖的救助;自食其力的生意人,会寻求关帝的保佑;希望早得贵子的农村妇女,会乞求观音菩萨的保佑。尽管这些神灵并不能满足世俗的一切愿望,但他们能给人们带来精神的安慰和幻想的幸福。从社会功能上讲,和宗教一样,民间信仰的影响和
民间信仰与宗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