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论文摘要:从实践出发,初步凝炼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即以“生态化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切入点,以“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突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力度、组建教学团队与创新创业培养基地、完善学业能力评价制度”为六大抓手,不断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和课程结构改革,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增强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论文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根据学校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发展目标,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寻求培养模式的突破,初步凝炼成以“生态化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切入点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并重点实施六个方面的内容,概括为“一种理念、一个目标、两项改革,六大抓手”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一种理念——生态化教育
在对国内外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浙江农林大学于2004年提出了“生态化教育”理念,指导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生态化教育就是将高等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致力于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形成整体的动态平衡,发挥最大的效益,以实现受教育者的身心全面发展。生态化教育的核心是将高校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校内与校外、高校与社会的教育资源来进行教学,实现全方位育人、全时空育人,资源多元化,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在高校系统当中,
“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每个师生都参与探索和创造。在教学方式上,提倡教学相长、探索性学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顺应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学会知识,更学会做人、做事,使每个学生都善于学习、发现和创新,善于合作、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二、一个目标——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加快实施《浙江农林大学本科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坚持生态化教育理念,坚持能力培养与竞争意识培养并举,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坚持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增强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坚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三、两项改革
深化学分制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选择性。一方面,适度压缩总学分和课时,精简课程门数,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毕业最低总学分适当降低。另一方面,实行全面选课制,允许学生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选课和选择授课教师,提高学生学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适度拓宽基础教育,注重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既要保证专业学习的深度,又要达到强化通识教育的目的。
课程结构优化改革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我校采取了强化实践、提升专业核心课水平、打通相近专业的基础平台等措施,将课程总体分为三大块,即通识课程平
浅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