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一拳打破古来今--论吴昌硕题画诗
姓名:傅欢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段晓华
20120610
摘要吴昌硕被称为“晚清最后一位,也是现代最初的一位中国画大师”,且素有诗书画印“四绝烙T谒嗄甑氖ǜ璐醋鞴讨校饣扛叽八百余首,占其诗歌总量的三分之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构成。吴昌硕题画诗是其创作经验、艺术理论的主要载体,蕴含很高的美学研究价值;同时也是其人生阅历、情感思想的真实记录,从侧面反映清末诗坛风气、诗学潮流,具有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本文以《吴昌硕题画诗笺评》收录的八百一十四首诗作为基础资料,辅以《缶庐集》和《吴昌硕谈艺录》等文献著作;不仅在体裁和题材方面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横向比较了吴昌硕题画诗,还将其与历代名家题画诗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纵向比较,力图准确总结吴昌硕诗作特色,深入挖掘其艺术内涵,客观评价其历史地位;并结合晚清韵社会背景与诗坛流派,论述了吴昌硕题画诗创作的背景及源流,探讨了吴昌硕题画诗的艺术特征,研究了吴昌硕题画诗三大“符号”的涵义。关键词:吴昌硕;题画诗;源流;艺术特征;符号
;甒保盬”疭篧籔,,””,”瓹琤,猣,,.、析廿籓籄
绪论同艺术领域的诗歌与绘画便成为了文人创作的“双胞胎!!岸乱允S人十分棘手——“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画意之诗为诗,诗必“十指参成香色味,一拳打破古来今”本是吴昌硕用以赞美虚谷禅师画作隽雅古朴、独具匠心的题诗,但在细细品味吴昌硕的画与诗后,我们可发现将这两句话置于吴昌硕自身也十分贴切。尽管苏轼“诗画一律”的美学理论一经提出,在世人纷纷附议中,分属不声画,画为无声诗。盖诗者心声,画者心画,二者同体也”④,“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冢坏舛浴八ò在创作中的隔阂却也令不妙”③。诗与画的关系处理,一直非常微妙与纠结。吴昌硕,这位具有画家、文人双重身份的艺术家,之所以能“一拳打破古来今”,被人成为“晚清最后一位,也是现代最初的一位中国画大师伲芄丶囊坏悖且蛭K蚱屏苏飧龈艉遥而使作品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主要是因为诗是流动的艺术,这种流动是借由意象的叠加体现的;而绘画虽然能实现多个意象的组合,但却无法将这些意象加以叠加。意象叠加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通过动词实现的意象叠加。“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峭跷豆慊隆分械拿洌巧剿ǖ姆侗尽其中“泉”、“危石”、“日色”、“青松”这些都是常见的意象,是可画的;但点睛之处就在于连接四个意象的两个动词“咽ⅰ袄洹U飧隽拥墓瘫闶俏锘的过程,也是就通过拟人、通感等表现手法,将静物赋予了人文色彩,变“不通”为“通簿康闹皇恰靶嘶嵘竦。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山水诗中相同的意象往往体现的是不同的情感。同理还有宋之问的“岩边树色含风冷,石上泉声带雨秋”夺陨绞仁萄纭;萧悫的“野禽喧曙色,山树动秋声”毒剿隆等等。二、通过景物铺排实现的意象叠加。如江昱“纸窗竹屋闲听雨,人与梅④《蜗庐发现——中国近现代之美》,日中艺术研究所出版,第页。。杨维桢:《无声诗意序》,《东维子集》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孜渲伲骸抖戮邮抗质场罚蹲诓肪硪唬脑ǜ笏目馊椋虾9偶霭嫔纾臧妗裴罚骸队氚辖椤罚独胚募肪砣脑ǜ笏目馊椋虾9偶霭嫔纾臧妗
其次,色彩的叠加能够轻松再现时间的到化过程——“霜黄碧梧白鹤栖”字并非形容词,而是作为使义动词与“碧『,字叠加,意为“使碧梧变黄⒂孝臧《鹧鸪天》蛔髡咄üú始却锏剿径哉坦ふ滞怀隽宋锵蟮淖陨硖氐恪甫《暮归》ň渲校淙弧盎啤薄ⅰ氨獭撅蚨际敲栊次嗤┑难丈ǎù舜Φ摹盎啤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世人熟知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在末尾,造成意境的延伸,如“更休提,烟外斜阳,柳外长堤’’怠陡哐籼ā;先是随着飞鸿的身影实现了地点的转换,而如果读者再加以想象,“白草红叶黄花凇扒嗌铰趟之间也可实现时间的变化,这三句话看似只是景物的简单的功能:首先是在对偶中的使用——“烛花红换人间世,山色青回梦里家朱过去的“碧捶闯南衷诘摹盎啤保竦缬熬低芬谎瓜纸裎糁员龋谷擞惺明白了这一点,文人就可将诗歌的创作手法逐渐融入于绘画,不同类型的涵——郑思肖露根的兰花、朱耷白眼向人的鱼鸟——用拟人的手法或表达不屈花共一灯”中“纸窗”、“竹屋”、“雨”、“梅花”共同烘托出了幽静安逸的气氛,而这些意象的铺排就只是为了“闲”这个感情基调。这个手法在词、曲的创作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这四句画全由意象铺排而成,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展现“断肠人在天涯”的伤怀。除了这种方式,作者也可以将其用“更凄凉,万绿西泠,一抹荒烟张炎《高阳台》H⑼ü奔淇占渥;现的意象叠加。曹雪芹《春夜即事》中“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的前半句是空间的变换,后半句是时间的转
一拳打破古来今——论吴昌硕题画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