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医科中医护理康复指导.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2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目录
中医特色护理康复指导概述 3
第一篇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康复指导 6
第一节高热 6
第二节中风 7
第二篇中医内科护理康复指导 9
第一节感冒 9
第二节咳嗽 10
第三节哮喘 11
第四节便秘 12
第五节泄泻 13
第六节消渴 14
第七节心悸 15
第九节胸痹 16
第十节眩晕 17
第十一节痹证 18
第三篇中医外科护理的康复指导 20
第一节丹毒 20
第二节压疮 21
第三节肠梗阻 22
第四节噎嗝 23
第四篇中医妇科护理康复指导
第一节月经不调 24
第二节痛经 25
第五篇中医骨伤科护理康复指导 27
第一节骨折 27
第二节腰椎间盘突出症 28
中医特色护理康复指导概述
住院期间对病人进行自我护理能力的教育,教会病人相关自我护理的知识与技能,有助于病人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如对针灸治疗的病人,应指导病人起针后休息10分钟,6小时内不要洗浴,以防针孔感染。又如敷贴膏药的病人对膏药的保护方法,妇科阴道用药病人的塞药方法等等,培养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对疾病的恢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一、饮食的康复指导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许多食物与中药一样具有四气五味的性能,也具有治疗补体的作用。饮食的康复指导得当,则脾胃得养。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由此可见,合理的饮食结构对疾病的康复是十分重要的,如针对小儿脾胃特点,提倡“忍三分饥,吃七分饱”。在治疗过程中,为病人制定一套合理的饮食方案,耐心地讲解饮食疗法的重要意义,让病人从心理上接受、重视饮食疗法。如肾病综合征,中医辨证属脾肾气虚,在治疗的同时以黄芪鲤鱼汤,能起到消退水肿的作用。中医推崇辨证择食,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身体素质选择适宜的饮食,同时调配饮食时要注意适量,软硬适当,宜清淡,忌过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饮食不洁导致胃肠疾病或加重病情。饮食的康复指导中特别强调注意饮食禁忌,如患有疖、痈、疮及各种皮肤病者忌食虾、蟹、牛肉等。
二、服药的康复指导
中药大多由天然植物做成,其副作用较少,而其疗效也较慢,对个别药性过苦过寒的药物应慎用。中药很讲究药物的煎法,因为它与疗效有关。煎药前应根据处方配齐药物,煎前凉水浸泡1~2小时,解表发汗药宜轻煎,沸后15分钟即可;补益药益久煎,沸后煎45分钟左右。煎药的火候也有大小,解表发汗药宜武火,补宜药沸后宜文火。煎药器皿以砂锅为最佳。服用中药一般宜温服,应辨证服药,得效即止。另外,服药期间应注意饮食与药物的禁忌,如服蜂蜜忌食葱,服补气药忌食萝卜等等。
三、情志的康复指导
中医认为七情致病,可直接影响相应的脏腑,使其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疾病发生或病情加重,故中医护理应注重情志调养,避免七情内伤。病人的精神状态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有很大的影响。教育病人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克服宿命论观念和悲观消极情绪。同时对家属进行保护性原则教育,教育他们在精神上给病人支持和鼓励,避免恶性刺激。从中医学理论分析,情志失调容易伤肝,过度忧虑则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增加治疗难度。积极愉快的心理,可增强抗病能力,起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生理作用。注重培养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手浴面、头顶热敷等等。
四、日常保健教育
住院期间对病人进行日常保健教育是最受病人欢迎的健教形式,可以采取聊天、发放卡片、制作宣传册等多种方式进行。内容以实用有效为指南,如生姜单煎加红糖服治风寒感冒轻症,胡椒研末入猪肚中炖服治胃寒脘痛,绿豆煎汤治疗痈肿疮瘘或暑热烦渴,玉米须大剂量煎汤治疗水肿等等,这些住院期间获得的小常识,方便实用,病人出院后也能将这些知识带入家庭或传授给他人,这种自然的健康知识传递为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
总之,由于中医治疗护理的整体性,就诊的病人往往会同时接受几种不同的治疗,或同一病人患有几种不同的疾病,而病人对需求的健康知识又缺乏综合能力,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制作一张日程表,将治疗、护理、健教作一个系统的安排,这种归纳后的图表在临床使用中能有效地提高健教的效果。在实施归纳综合教育时,要严格把握“以病人为中心”这一原则,即病人需要什么知识就进行什么宣教。尽量避免病人的被动学习,给病人施加无形压力。同时应注意分层次有侧重点地进行宣教,住院病人文化水平各不相同,对健教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各有差异,因此要因人施
教,同时掌握好健教时间和次数。
第一篇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康复指导
第一节高热
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以体温升高在39度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表或在里。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的康复指导康

中医科中医护理康复指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幻影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