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开讲(下)
第二段正宗分
心经所阐述的内容,精华就在本论,可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
/ 人间观(正报论)
/ 理论---- / 世界观
\ 宇宙观 (依报论)
正宗分 \ 人生观
/ 修养法
\ 实践----
\ 理想境
「人间观」组织表:
舍 利 子 ---------------------------------------------------------------- 听 者 ---- 人格
色不异空 -- 因缘灭故空 \
-- 非有非空中道(现象观)\
空不异色 -- 因缘生故有 /
肉体观\
色即是空 -- 即 空\
-- 空假即中 道(本体观)/ 教法
空即是色 -- 即 假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精神观/
「人间观」就是正报,说的就是自己的身心,比如说长相就是一种正报。《三世因果经》说前辈子在佛前献花,这辈子长相会比较漂亮。比如说………也就是说你过去的所作所为,会影响这辈子的身心状况。
虽然序分中说「五蕴皆空」,我们的五蕴本身,并没有一个实质的主体,「受想行识」的根本产生之处是「识」,五蕴都是从「识」展现出来的,其实本「空」,所以叫做「五蕴皆空」。但是如果认为一切都是「空」啦!不用奋斗、不用打拼啦!这又掉入了消极的「顽空」。实际上,我们这一期生命的正报─「身」「心」还是明明白白的在这个现象界里面,佛法并不离世间法,所以这辈子的所作所为,甚至于生生世世的所作所为,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当如实的的面对「身、心」的问题。
舍利子
舍利子是世尊的十大弟子之中,最有智慧的,所以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上的法会中,舍利子请问观自在菩萨道:「若是有人要修般若波罗蜜多,应当用什么方法?」以舍利子的智慧,他才有能力代替众生请法;以舍利子的智慧,当观自在菩萨说法的时候,说主与听者才能够相应!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指的是五蕴的色,就是指外在一切的物质现象。那你心理的一切现象,就叫做「受」、「想」、「行」、「识」。
「空」不是没有,「空」指的是宇宙之间所有的东西,它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体,所有一切的现象,并非永恒不变的,所以叫做「无常」;既然是无常,就代表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主体,所以就叫做「无我」。因为无常、无我,所以我们叫它「空」。在原始佛教的教义中,「无常、苦、无我、空」,这几个概念都在形容「空」这个字,所以「空」,并不能够解释成没有。
「不异」就是不离,不离开的意思。一切所有的物质,它到最后,一定不离开「空」。所有一切物质的现象,它形成叫做「成」。
例如这个桌子已经形成,这个物质的现象形成,我们叫它「色」。但是所有物质现象它一定不会离开「成、住、坏、空」,所以「色不异空」。
如果从「色」谈到「不异空」,古大德批注说,这叫做「缘灭」故「空」。所有的东西,它一定是「因缘生」、「因缘灭」。所有的东西形成,它已经形成叫做「色」;它的因缘已到,它必然消失,叫做「空」,所以叫做「色不异空」,这叫「因缘灭,故空」。
同理可证,同样「空」也不离开「色」,为什么?因为所有的东西,因缘灭之后,并不是说它永远不会再改变,当它因缘已到,它会再改变,这因缘已到就叫「缘生」,所以「因缘生,故有
02心经开讲(下).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