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人用人据对“企业经营者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的调查显示,“用人不当”%,仅次于“决策失误”,成为企业经营者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那么,企业“用人不当”主要存在哪些类型呢?从“用人不当”的根源性质上看,用人不当有“原则性”用人不当和“方法性”用人不当两大类型;从管理的阶段性来看,用人不当可以分为“选拔”人员不当和“使用”人员不当两类情况,具体归纳分析如下。 一、“德”与“才”的失衡: “德”与“才”的失衡是造成企业“用人不当”的重要原因。 1、领导者不能“任人唯贤”:领导者用人的原则和方法有问题,不能始终做到“任人唯贤”。所谓“亲小人、远贤臣”,一个原因是领导者个人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弱点。第二个原因是领导者没有识人和选人的能力。第三个原因是为了维护个人的权利,对他人信不过,宁可用“自己的人”,而往往忽视了“用人唯贤”的根本原则。 2、片面的强调“才”:用人片面信奉“不管是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信条。在选人的把关上一边倒,只注重才能,忽略对职业道德操守的考察。 二、“能力”与“个性”的失衡: “能力”与“个性”的失衡是属于选人用人的方法与技术性问题。 1、只注重现有的做事“能力”,忽视“个性”与职位的匹配: 目前很多企业在选人用人上,只要职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经验具备,能够做事就可以了,而忽视了对任职者个性潜能的考察。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人职匹配”是发挥人才价值,做好工作的第一前提。因为“个性”是一个人最为稳定的深层次上的特征,是最重要的“行为动力”。个性对于行为的作用是时时处处,而且是长远的。 2、“个性”与企业文化的不匹配: 许多企业在选人用人时,往往忽视任职者个性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匹配关系,这也是导致“用人不当”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才能”与“业绩”的失衡: 众多的企业管理者都曾经历过“才能”与“业绩”不一致问题的困扰。那么,“才能”与“业绩”为什么很难一致呢? 1、对“才能”理解误区:众多企业管理者在对“才能”的理解上存在误区“才能”不仅仅包括知识、技能和经验,还应该包括人格品质和动机结构等更深层次的综合素质要素。更不能仅仅依据学历的高低和“聪明”与否来定“才能”高低。“才能”应该是相对的,是相对于特定的职位而言的。对于企业而言,“才能”应该是指能够胜任某职位工作的综合能力素质,即“胜任力”。“胜任力模型”是针对企业特定职位建立起来的综合能力素质要求的结构体系,是能够直接导致高绩效的能力素质的有机组合,借助“胜任力模型”进行人员的评价和选拔,就抓住了要害,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用人不当”。 2、“业绩导向”的死循环:众多企业在人员晋升和选拔上采取片面的“业绩导向”。例如片面采取所谓“赛马不相马”的“业绩导向”做法,结果往往会进入这种“业绩导向”的死循环。企业总是倾向于提拔那些“业绩优秀”者,当其达到了自己的潜力极限,“业绩”不再优秀时才停止。这种形式的“用人不当”最具有隐蔽性和“存在理由”——毕竟是有功之臣,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最终的局面是,大批的不同层次的身居管理职位的“潜力极限者”随时掀起一股股“保职运动的暗流,这种“保职运动”成为企业众多经营管理问题和用人问题的根源,甚至成为企业的一种难以突破的独特“文化”。 四、“选人”与“用人”的失衡: 1、选人无法而疏于“选”人:企业没有一个有效的人才评价和选
如何选人用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