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评价的“三棱镜”习作评价的“三棱镜” 一、缘起:网络热帖,引发全民讨论日前,一篇名为《我和爸爸的便当盒》在微博上被转发3万余次,文童是日本小学生片山悠贵德写的。他3岁的时候,爸爸因病去世了。3年后,这个孩子在作文中写下对爸爸的思念。这篇作文获得了朝日学生新闻社举办的第四届作文比赛最优秀奖。很多人在感动的同时思考:这样的作文,在语文老师眼里,会是最优秀的作文吗?二、遭遇质问后的冷思考(一)执著于深度的“挖井人”通过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作文命题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一般不会再出现《一件有意义的事》这样的题目。但花样翻新的作文要求,仍指向“意义”二字。写梅花,大多要联系其报春、傲霜的品性;写小草,必然写其顽强的生命力;写春游,最后一般都依依不舍地离开;写给母亲洗脚的事,一定联系《感恩的心》……著名特级教师黄玉峰说:“从小学生就被教育说要注意审题,要揣摩出题者的意图,不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独立的思想,这不仅是作文的问题,更是一个做人的问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像个挖井人,所写的作文充溢着“新八股”的味儿,缺少他们自己的语言。孩子毕竟是孩子,孩子应该要有孩子的语言,我们应该把“意义”暂放一边。(二)留意长度的“拉面王”上学期,六年级毕业考试的作文题是《嘘,保密!》。我参加了作文阅卷,浏览完所有六年级学生的作文后,我第一个感觉就是这次作文学生写得不错,不少作文写得很长,仿佛有说不完的心里话。接下来,我开始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比较,并根据作文要求给出分数。在复审时,有人对我的评审提出异议,认为有的作文比较短,不应得满分。听到这样的意见,我并不感到奇怪。我看过一个报道,说阅卷教师在每年高考作文评分时,对短的作文一般都不会给最高分,原因很简单,怕引来争议。这让我想到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作文字数多得高分,字数少得低分,几乎成了规则。平时的习作更是如此,字数少被认为是态度不够认真的体现,因此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事情,学生非要兜几个圈子,把文章拉长,凑够字数。(三)钟情于翻唱的“刻录机”相信语文老师都布置学生写过《童年趣事》这一类的习作,对这样的习作开头,老师们也见怪不怪了:“童年,是欢乐的海洋。在回忆的海边,有无数的贝壳,有灰暗的,勾起一段伤心的往事;有灿烂的,使人想起童年的趣事。我在那回忆的海岸,寻觅着最美丽的贝壳……”第一次读到这样的开头时,觉得挺有美感,第二次读到就觉得有点不是滋味了。。老师或许是想走捷径,帮助学生快速提高作文水平,因此要求学生摘抄甚至背诵好词、好句、好段,积累语言。著名作家赵丽宏也被这样要求过。他说,起初一段时间,似乎有点用处,写作文时就把好词好句用进去了,不久就发觉,这样就没了自己的个性。(四)倾向于主观的“霸王弓”我们每周都上作文课,由于受传统的写作训练序列的影响,学期伊始,我们往往会制订一个整体计划,如训练哪些文体,突出哪种能力,设计哪些内容等。而这些计划多半从教学的系统性和写作知识的完整性出发,很少从学生的欲望、需求、体验以及学习的规律出发,所以这种教学的实质是以强制的外部规定否定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写作的概念的界定。语文教师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对老师要他写的文章紧皱眉头咬破笔
习作评价的“三棱镜”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