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论孔墨之相通
口曾曰振】』宇下
摘要:自战已成为不易之论,其实这种趋于偏激之观点尚有待于商榷。以孔子、墨子为代
表的儒墨两家,在“仁爱”与“兼爱”、“尚贤”与“知贤才而举之”、“节葬”与“丧致乎哀而止”等诸多方面,皆存在着相通
与相融之处。儒、墨在相互攻讦的表象背后,彰显的恰恰是同地域性文化语境下哲学认识的同步性。
关键词:相通相融儒墨比较辩证认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一—
“儒墨相非”似乎已成学界之共识。在一部颇有影响的出土的战国“中山王鼎”下葬时问约在公元前年左右,
中国哲学史著作中,第五章的标题就是“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其中一段铭文为:“天降休命于朕邦,有阙忠臣,克顺克卑,
反对者”。如果追根溯源,这种观点可谓古已有之。孟子当亡不率仁,敬顺天德,以左右寡人,使知社稷之任。”如果再
年就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加上近年郭店楚墓发现的“仁”字,郭沫若当年的断言已显然
仁义也。”】又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有误。从《左传》的多处记载来看,在孔子之前,“仁”已经演
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法家韩非评论道:“世之显学, 变为一道德范畴,晋国韩穆子还将“仁”定义为:“恤民为
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孔子德,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参合为仁。,兼备德、正、直三种品
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汉代王充云:“今墨家非儒, 格方可称为“仁”。但是,把“仁”提升为哲学最高概念,却是
儒家非墨。各有所持,故乖不合。”孙诒让《墨子间诂·墨孔子的发明。《论语》全书段话,缺乏“形式上的系统”
子后语下》也说:“春秋之后,道术纷歧。倡异说以名家者十冯友兰语。但是,在不同的时间、面对不同的提问者,孔子
余,然惟儒墨为最盛,其相非亦最甚。墨书既非儒,儒家亦辟本人一再申明,他的知识与思想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根
杨墨。”自孟子以来的“儒墨相非说”之所以薪火相传,自然有本原则:“吾道一以贯之。”“予一以贯之”】我们不难发
其原由,但是,其间的偏颇与误解也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上, 现,孔子思想中“一以贯之”的所在就是“仁”。孔子的所有思
在儒墨两派相互攻讦的背后,恰恰又隐伏着同地域性文化语想,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而阐发。孔子当年虽然没有自觉地
境下儒墨两家哲学认识的同步与相通。对“仁”范畴作出统一的逻辑定义,但是我们从孔子答复学生
的众多答案中,完全有把握归纳出仁论的根本精神——“爱
一
、“仁爱”与“兼爱”
人”。孔子弟子三千,才质各异。面对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
“兼爱”说是墨子思想之核心,是墨家学派区别于先秦其题:“仁是什么”孔子的回答尽管千姿百态,但实际上都是对
它学说之标识。学界普遍认为,墨家之“兼爱”是超越宗法等“爱人”这一根本精神作不同层次、不同语境意义上的阐述:
级制度的“爱无等差”之爱。恰如《苟子· 非十二子》所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口
“上功用,大俭约,而侵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但是,一提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的“仁爱”,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仁”是孔子哲学体“居处恭,执事敬,与人
论孔墨之相通.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