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略论孔孟的圣人观.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略论孔孟的圣人观.doc略论孔孟的圣人观摘要:圣人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孔孟心目中的圣人形象代表着最高的智慧、道德标准和政治理想,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生成和发展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研究孔孟的圣人观,对理解孔孟的哲学思想,认识儒家学说的深刻内蕴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当代人的人格塑造也有着重要的启发价值。关键词:孔子;孟子;圣人观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032-02 圣人的最初含义,是指才智过人、知识渊博、充满智慧的人。在孔子圣人观念积累和形成的过程中,圣人的含义被不断地充实和深化,逐渐成为最高智慧者的化身,这也是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最高理想人格。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圣人观,使之更为具体化和生活化,从而完善了先秦儒家所追求的圣人境界。一孔子心目中的圣人至高至大,而孟子则把圣人的标准具体化了。孔子依据道德品质的不同将人进行了划分,有“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五种不同层次,其中圣人的位置最高,可见圣人形象在孔子心目中的至高至大。孔子曾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论语•述而》)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形象是一般人都难以企及的,甚至连孔子都自认为难以实现,而这也是他一生都在努力想要达到的境界。孔子认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可谓圣人,但同时他又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孔子将古代的圣王作为道德品质的模范,但由于他对圣人有着极高的标准,甚至连尧、舜都无法完全符合这一要求。这使圣人这一形象具有极其神圣和崇高的意味,同时也带有某种神秘色彩。孟子不仅肯定了孔子心中的圣人,而且将圣人的范围进行了扩充。在他看来,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都可尊为圣人。“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孟子将圣人这一观念具体化,根据不同的等级和特点,列举出不同的圣人形象,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皆可从圣人身上找到可以效仿的道德品格,圣人的形象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此外,孟子还认为“圣人有过”,但可“过则改之”。他虽然降低了圣人的标准,但却使圣人形象更加真实,也因此而值得人们去尊敬。“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孟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个人的积极努力即可实现圣人的目标。这使孔子心中“圣人”这个崇高的理想不再遥不可及,在孟子这里有了实现的可能性。二综观孔孟对圣人的论述,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如前所述,圣人的最初含义是充满智慧的人,所以具有最高的智慧是孔孟心中的圣人形象不可缺少的特质。《说文解字》:“聖,通也,从耳呈声。”《风俗通》曰:“聖者、声也,通也。言其闻声知情,通于天地,条畅万物也。”“圣”的本义是说耳闻到声音就可以知晓事情,也就是说从耳闻的具体事物中就可通晓天地万物。“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从纵之将圣,又多能也。’”(《论语•子罕》)“多能”,即是指知识无所不备,通晓万事万物的真理,这是圣人具备智慧的表现。即使弟子这样称赞孔子,他也从没有认为自己可以称得上圣人。圣人在孔子心中有着极高的标准,他一生都在追求这种崇高的境界。“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思想中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孔子曾说:“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在孔子心中,拥有智慧是实现仁的前提,要想成为圣人

略论孔孟的圣人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ohghkyj834
  • 文件大小47 KB
  • 时间2019-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