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摘要:生死问题是一个与每个人关系极为密切,而人们又不能不认真加以思考的问题。孔孟对这一人生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和系统的总结,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早期儒家生死观。在孔孟看来,生命是可贵的;死亡既具有必然性,同时又具有偶然性;死亡既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他们十分重视死亡仪式。关键词:孔子;孟子;生死观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22X(2008)04—0011一O4生死问题是一个与每个人关系极为密切,而人们又不能不认真加以思考的问题。自从人类有了意识之后,人类就开始思考生死问题,开始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死亡的意义。孔孟对这一人生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和系统的总结,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早期儒家生死观。“未知生,焉知死”——生存的可贵性在生与死二者哪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上,孔孟的态度十分明确——重生。《论语》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日:‘敢问死。’日:‘未知生,焉知死?”’[1](《先进》)朱熹解释:“问事鬼神,盖求所以奉祭祀之意。而死者,人之所必有,不可不知,皆切问也。然非诚敬足以事人,则必不能事神;非原始而知所以生,则必不能反终而知所以死。盖幽明始终,初无二理,但学之有序,不可躐等,故夫子告知如此。”[2](Pl13)认为对生死道理的了解是有先后之分的。程子云:“昼夜者,死生之道也。知生之道,则知死之道;尽事人之道,则尽事鬼之道。死生人鬼,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或言夫子不告子路,不知此乃所以深告之也。”[2](Pl13)认为只有懂得了生之道才能懂得死之道。这里孔子并非回避生死问题,并非主张人们不去侍奉鬼神,也没有主张人们不去考虑死亡的道理,正如朱熹和程氏所说的,是希望人们首先思考活着的道理,首先把活人侍奉好,在此基础之上再去思考死亡的道理,再去侍奉死人,强调在了解生与死的道理时有一个顺序上的先后。孔子还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1](《泰伯》)可以看出他时时刻刻注意到安全问题。还有一个事例可以证明孔子是珍爱生命的。《论语·乡党》载:“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可以看出人的生命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另外,三代以来的人牲、人殉制度是残害生命的最残忍的方式,孔子对这种制度表达了强烈的愤慨:“始作俑者,其无后乎?”[3](《梁惠王上》)骂人断子绝孙,在古代社会里是非常刻毒的,孔子连发明木俑殉葬的人都这样狠毒地咒骂,对于用活人殉葬就更不用说了。可见人的生命在孔子心中是多么重要。孟子发扬了孔子对生命关爱的思想,这突出地体现在其“仁政”学说上。从孟子所言“仁政”的具体内容来看,无一不是关注人民的生计冷暖,力图使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充分享受人生的天伦之乐与生命的欢悦。“仁政”就是使人民“有粟如水火”,“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3](《尽心上》)孟子如此关注民之养,其目的无疑是使人民摆脱“饥色”、“饿殍”的非人状态,而其所依凭的价值观念,正是“善待生命”。孔孟关爱人民的生命,这与
孔孟的生死观浅论.pdf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