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读后体会:艰苦朴素、无私奉献作为陕北人,我知道陕北的黄土高坡,缺粮少水,生活资源的匮乏,这给了这片土地一面灰色的背景。《梁家河》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第二部分以“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为题,讲述了带领村民打坝修田、建沼气池、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第三部分以“一声声喊我小名”为题,讲述了当年的小伙伴们获得了哪些人生大学问,进而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第四部分以“我们走在阳光路上”为题,通过梁家河40多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乡亲们的幸福生活,为读者展现了梁家河村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这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是写照,或许在浮华的城市背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回归平静一下,感受体会一下农民精神。通过学习《梁家河》,我深刻体会到了伟大领袖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心系百姓、为民造福的不变初心;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勇于开拓、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学以修身、学以致用的进取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坚定不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始终做到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梁家河》读后体会:饮其流者怀其源梁家河,一片贫瘠却淳朴的黄土地,一方艰苦却磨砺的红色热土。“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正是小小的梁家河,蕴藏了治国理政的大智慧。饮其流者怀其源,在这七年知青岁月里,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掏心窝的一言一行,都促使。7年的成长经历和感悟,从迷惘到成熟的历练,为我们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指明了方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人正处于人生的选择路口,难免会迷惘彷徨,难免会“苦”于寻找人生的出路,该怎样在这个社会寻找自身的价值,对于青年人,需要一座精神“灯塔”,来指引着我们前行,而这些都在《梁家河》里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梁家河当农民,年轻的,在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终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这正是在艰苦条件中的奋力崛起。这也正是我们青年人所缺乏的大志向、大担当,“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不知是当下多少青年人的座右铭,这点并没错。但是我们青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更应该主动扛起建设祖国的大旗,甘于奉献,埋头苦干,为百姓谋福祉,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我们经常会听到老一辈苦口婆心地说:“你们现在这些年轻娃娃,条件都好成啥了,没吃过啥苦,就那还不好好学习,想当年,我们想上学,家里没钱供……”的确,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里,吃水、烧菜、照明都成困难,而对于现在的年轻人,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好时代,对于艰苦岁月没什么概念,所以难免会迷失自我。如何在迷惘中探一条出路?《梁家河》给出了答案,我们青年人,应该有“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的意识当年就连上山放羊、田头锄地都揣着书,抽空便看书,在一天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仍能坚持不断的学习、读书来提升自我,升华自我。在梁家河这几年,一点一滴积累,在艰难困苦的岁月中,不是消磨了意志,不是荒废了时光,而是奋起了人生的豪迈。我们青年人应该有自己的个人理想,也应该有“修身、齐家、治天下”的志向,既要有“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登高望远,也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脚踏实地,既要有脚踩黄土地的赤城,也要有仰望满天星的高远。我们青年人当以《梁家河》作为自己成长成才的“厚土”,在艰难困苦中,树立远大信念,在和平富裕的好时代,不忘初心。《梁家河》心得笔记:学的《梁家河》首发以来,各地纷纷掀起学习热潮。第一次拿到《梁家河》这本书是在团县委的表彰大会上,读完《梁家河》,感触颇深。它不似外国文学那样枯燥乏味,也不似古典文学那样晦涩难懂,而是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感情、生动的情节、图文并茂的讲述了总书记在陕北七年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这本书封面上印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句话是总书记回到梁家河对年轻人和孩子们说的。诚然,梁家河是总书记演绎了他知青岁月的大舞台,在这个大舞台上,他表初心、敢担当、攻坚克难、当表率,一个又一个故事诉说着他知青岁月的艰辛,但却是激情燃烧。常常听现在刚参加工作到乡镇的年轻干部抱怨,乡镇太辛苦,农村工作好难。相比而言,工作生活条件可谓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其实,我们的“梁家河”就是在基层,在这片广袤的农村土地上。总书记在“梁家河”刻苦学习、锤炼党性、提升素质、为民服务、啃硬骨头打硬仗,那我们何不用自己基层干部的身份在属于自己的“梁家河”去演绎精彩的人生?一要常学习,提升自
《梁家河》读后体会:艰苦朴素、无私奉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