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太原市深化体制改革思路研究
【内容提要】“十二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太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攻坚克难时期,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改革,破除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是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专业性课题研究之一,通过回顾总结太原“十一五”时期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和遗留下来的问题,分析“十二五”时期太原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提出“十二五”时期太原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建议,力求为规划纲要的编制提供支撑帮助。
“十二五”时期是太原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经济社会各项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抢抓机遇,直面挑战,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推进各项体制改革,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和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对于太原市实现率先发展、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期间太原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回顾
“十一五”期间,太原市创新发展模式,加快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改革,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和强大动力。
(一)体制改革的主要成就
1、国企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面对国有企业70%严重资不抵债、70%职工下岗失业、70%全面亏损的严峻形势,2006年7月我市打响了国企改革攻坚战,按照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企业改制、资产运营、招商引资等多种方式,全面推进国企改革。全市国有企业106户,已完成改革任务63户,正在进行改革37户。2006-,,,,,;15户列入国家2005—2008年政策性破产关闭规划企业中,铜业、山针、三晋铝业、玻璃瓶等4户企业破产工作已基本完结,太原变压器、建机、一毛等11户企业全部进入破产程序,国企改革三年攻坚任务基本完成。通过与国内大企业的合资合作,推进了国有资本之间、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融合。引进中国南方工业汽车集团重组山汽集团,三万辆重汽项目建成投产;北京中瑞国信、雅世置业重组新凯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六万锭的纱厂建设已完成;北方风雷机械工业公司重组东方机械厂,投资4亿元的生产石油钻杆项目正在实施。积极盘活国企存量资源,通过土地拍卖等方式,引进德汇钢管、百圆裤业、广州富力等企业,吸引投资250多亿元,在妥善安置了企业职工的同时,大力发展了二、三产业,有效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品位。通过搬迁改造重组促进产业升级,长城光电子厂、太原工具厂完成搬迁,狮头集团、锅炉集团、山西电机厂、太原第一机床厂搬迁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
2、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基本完成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要求和太原市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全市兼并重组工作突出“关闭先行、合理规划、引进主体”三个重点,坚持政府主导,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结合实际,狠抓进度,确保实效,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的雏形基本形成。全市煤矿数量由整合前的130处压减到53处,压减比例达到60%。其中,六城区煤矿数量由重组前的26座压减到7座,压减比例近80%,基本实现退出煤炭产业的要求。全市规划产能4320万吨/年,平均单井规模由整合前的27万吨/年提高到83万吨/年;90万吨/年以上矿井29座,占全市保留煤矿总数的56%。东山煤矿与山西国际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太原东山煤电一体化项目和共同开发寿阳南庄煤矿接替煤田,解决了城市东扩和企业煤炭生产的矛盾。通过资源整合,太原市煤炭产业的产业水平、产业集中度、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全市煤炭工业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明显
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入。2009年底,启动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改革设置市政府办公厅和工作部门40个,部门管理机构1个,政府部门比改革前的43个减少了2个。改革后,市政府机构不再分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不再设议事协调机构,统称为政府工作部门。机构改革进行新的职能定位和责任界定,推进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从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方面进行职责界定,赋予部门新的职能。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通过“审批提速、服务提质、监察提效”等举措,对市级审批事项实施分类集中办理。“十一五”期间共取消审批事项516项,202项审批事项授权窗口办结,取消收费事项33项,对8个单位的121项收费按下限收取,%。推行基本建设项目“一票制”收费办法和外商投资企业设立“一表制”审批办法,开辟“绿色通
“十二五”时期太原市深化体制改革思路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