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析《道德经》中的“圣人”形象.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析《道德经》中的“圣人”形象.docx浅析《道德经》中的“圣人”形象【摘要】“圣人”是老子政治主张中的理想化人物,他认为圣人是不存在的,但是他在《道德经》超过四分Z—的章节屮提到了圣人,对他们进行了描述。不仅为统治者、管理者树立了执政的榜样,强调了君主在治理国家时的关键作用,也指导了普通人的性格修养。经过一学期《道家文化》课程的学习,笔者感慨颇深,在本文中将以“上善若水”、“无为而治”、“返璞归真”等三个角度分析老子的“圣人”形象,并加以分析“圣人”对现世社会的意义。【关键词】道家老子圣人上善若水无为作为道家思想的核心人物,老子在五千余字的《道德经》中详细地论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从修身养性到为政治国,从道德准则到人生感悟,这简单五千字至今依然影响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圣人”是老子政治主张中的理想化人物,他认为圣人是不存在的,但是他在《道徳经》超过四分之一的章节中提到了圣人,对他们进行了描述。经过一学期《道家文化》课程的学习,笔者感慨颇深,在本文屮将以“上善若水”、“无为而治”、“返璞归真”等三个角度分析老子的“圣人”形彖,并加以分析“圣人”对现世社会的意义。一、上善若水,不争而胜“水”是道家思想中非常有代表性的物象。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提出“上善若水”,继而在后面的章节中四次提到水。在老子看来,水是具体存在在客观世界上的东西中,最能体现他的核心思想一一“道”的。老子论述了“上善若水”的理由:水善于滋养万物却不和他们相争,总是处于大家都厌恶的、很低微的地方,所以能接近于“道”了。接下來,老子以水的特征为基础,指导了人如果想做到“上善”之人的具体方面。最善的人,善于选择自己所处的位置,心胸善于保持宁静深邃,对待别人善于仁爱真挚,说岀的话都能够值得信赖,为政善于治理国家,做事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行动善于把握时机。这些最善的人不与别人相争,所以没有什么过失。这些至善之人不与其他人相争,其他人都想“更上一层楼”,而他们却像水总是向低处流一样,处在其他人不愿意身处的卑微的地方;他们心胸深邃,能包容缺点和错误,好像水能夹杂污浊却将他们沉淀到底,依然保持清澈;对待别人友爱真诚,好像水能滋润万物一样;说话值得人信服,保持本心,像水一样虽然形态变化万千,但本质依然纯净。这其中一层意思是告诉我们为人处事的“不争”之理,另一层是则是论述为人君主的要领。在第七十八章中,老子又以“水”为例,对自己的政治主张加以阐述。天下万物最柔弱的就是水,以柔弱胜刚强没有能胜过水,没有什么可以替代水的。弱能胜过强,柔能胜过刚,这道理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却没有人能去做。所以圣人说:“能承受国家的耻辱的才是社稷的主人,能担负国家灾难的人才是天下的君王。”之所以老子如此称赞水并将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是因为水的特性代表了老子的“不争”思想。老子认为,为人君主便要将自己摆在低微的位置之上。“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正如江海一样,能成为千川万流的目的地,正是因为他们是在低处。所以圣人想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谦虚的言辞;要想身处人民之前就必须将口己的利益放在后面。所以圣人君主地位在百姓之上时百姓不会被负担所累,在人民面前人民也不会感到受到损害。“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因为他不和别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胜过他。二、 无为而治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实际上是十分反对儒家的“礼”教思想。在老子

浅析《道德经》中的“圣人”形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pppccc8
  • 文件大小56 KB
  • 时间2019-08-0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