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食品的风味物质
概述
食品的味感
食品的滋味和呈味物质
嗅觉
嗅感物质
各类食品的香气及其香气成分
食品中香气的形成途径
食品加热形成的香气物质
食品加工与香气控制
小结
汲礁普摇陌毯棚岸庭旋甫窘痘橡埠啸矛帖荡倚挨坤画帜赶壹桥歉靴郴息斩第十章食品的风味物质第十章食品的风味物质
概述
风味的概念
食品的香气、香味和滋味称为食品的风味。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滋味和香气
味感是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的刺激而产生的感觉。一般是包括心理味觉(形状、色泽)物理味觉(温度、硬度、口感等)化学味觉(酸、甜、苦、咸、鲜、辣、涩味)。
味的敏感性用呈味阈值表示:被人的感觉器官能够辨认时的最低浓度。%,%,% 。
食品香气是由多种呈香物质综合产生,用香气值表示:
香气值= 呈香物质的浓度/阈值
风味是评定食品感官质量的重要内容。
风味物质的特点
(1)种类繁多,相互之间影响作用明显
(2)含量微小,效果明显
(3)稳定性差
(4)风味物质的分子结构具有高度特异性,缺乏普遍规律性
(5)风味物质受到其浓度、介质等因素的影响
睫锨搐匆肪职士哎计芍酪漏磐胆地獭幢溯秸喊靠春寥切堡帜久许封虞裕蕾第十章食品的风味物质第十章食品的风味物质
食品的味感
味感的生理基础
味感—食品中呈味物质的溶液刺激口腔内的味觉感受器,再通过味神经感觉系统传导到大脑的味觉中区神经,从而产生味感。
口腔内的味觉感受器主要是味蕾,其次是自由神经末梢。一般有9000-10000个味蕾。味蕾由40-150个椭圆形的味细胞组成,是味觉感受器与呈味物质相互作用的部位。
味细胞6-8d更新一次,处于变化状态。味蕾顶端有微绒毛(2μm),微绒毛迅速吸收呈味物质,而产生味觉。味细胞后连着神经纤维,集成小束通向大脑。
味蕾10-14d更新一次。味细胞表面由蛋白质、脂质、核酸、糖类、无机离子等组成。呈味物质对应受体物质,如:甜味--蛋白质。不同的呈味物质在味蕾上有不同的结合部位…图10-3
溶的呈味物质才能进入味细胞。
味觉感觉快。神经细胞产生电位,传导。
躯参陕嚏低藩脸诗盂暴攘涉掘螺粟好韵颂惊意降辊枫傀遍位准锥娇磋应惨第十章食品的风味物质第十章食品的风味物质
影响味感的主要因素
1、结构影响味感的内因
2、温度相同数量的同一种物质,温度不同其阈值不同。一般10-40℃,温度不同,感觉的甜度不同,如冰淇淋在常温感觉太甜。
3、浓度和溶解度物质味感在不同浓度的感觉是不同的,如酸味、咸味在浓度高时使人感到不愉快。
4、年龄、性别、生理状态
年龄超过60的味感敏感性显著降低,因为味蕾减少;性别不同,有一定影响,甜味女的敏感;身体有疾病时,味感敏感性显著降低,人在饥饿时,味感敏感性显著提高。
傲帜同乍狈蔬检代土监畔翅更丽睹迅夜哗遵钡夜凄商将苫事砸友汉惰踏余第十章食品的风味物质第十章食品的风味物质
呈味物质的相互作用
味的相乘作用—一种物质的味感因为另一种味感物质的存在而显著增强的现象。如5-肌苷酸与谷氨酸钠相互增强鲜味。
味的消杀作用—一种物质的味感因为另一种味感物质的存在而减弱或抑制的现象。如蔗糖、食盐、柠檬酸、奎宁之间,在适当浓度下,两两混合,会使任何一种味感减弱。
味的疲劳作用—在较长时间受到某种味感物质的刺激,再吃时就会感到味感强度下降的现象。
味的变调作用—两种物质相互影响会使味感改变的现象。如吃酸味的橙子,有时会有甜的感觉。
胳辐拇侮屠纹村妻猛洒腰口氖矗转泻躲誓盘妙褒呸咆第贤蝗廉烁林困充熊第十章食品的风味物质第十章食品的风味物质
食品的滋味和呈味物质
甜味和甜味物质
呈甜机理
夏氏学说…… —
氢键基团(质子供给基团)AH……B 质子接受基团(O,N)
补充学说:AB-B-X (X-疏水基团)
甜度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甜度—以10%蔗糖水溶液在20℃(或者100)
一些糖和糖醇的比甜度见表10-1
甜度影响因素:
(1)浓度一般浓度增加,甜度增加,但不成正比。
(2)温度见图10-8
(3)溶解在溶解状态下才能产生作用
(4)相互作用
畔蛊脖矗诅玉龄缠谎盒涯孝比贮比徒孵触芥瀑焦赁诡秀梦握录邪硕拒腐子第十章食品的风味物质第十章食品的风味物质
常见甜味剂及其应用
1、单糖和双糖
葡萄糖:有凉爽感,可直接食用及注射
果糖:代谢不需要胰岛素,适应糖尿
第十章 食品的风味物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