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中医治疗临床探讨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4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中耳腔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2-5 mg 治疗,每周一次,辅以口服激素及抗生素治疗,一周为一个疗程;治疗组以中药龙胆泻肝汤加减煎服治疗,日一剂,一周为一个疗程;两组均用地麻滴鼻液滴鼻,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变化。结果:% ,% ,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结论: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显著。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中医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是指以耳内胀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疾病,有的伴有持续性或搏动性耳鸣,其实质为中耳的一种非化脓性炎症。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分泌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本病的命名除分泌性中耳炎外,以往还称其为非化脓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胶耳。笔者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肝胆湿热型4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11年3月在我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45例。男20例,女25例;年龄13-69岁,病程两天至三年。临床按就诊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15例。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有关分泌性中耳炎肝胆湿热型的诊断标准:耳内胀闷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自听增强;检查:早期可见鼓膜充血、内陷,若有中耳积液,则可在鼓膜上见到液平面,或见鼓膜外凸,若反复发作可见鼓膜增厚凹陷、或见灰白色斑块;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鼓室导抗图呈 B 型或 C 型;鼓膜穿刺多为淡黄色透明浆液性液体,次为粘液及浆粘液;舌红、苔黄腻、脉弦略数(或滑)。
。方药组成:龙胆草12g,黄芩9g,柴胡15 g,当归9 g,焦栀子9 g,泽泻10 g,细木通5 g,车前子9g,生甘草6g。临床随症加减,日1剂,文火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温服,与进食间隔30min以上,7剂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2-5 mg,每周一次,辅以口服抗生素及激素治疗;两组均用地麻滴鼻液滴鼻。一周为一个疗程,观察两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痊愈:听力恢复正常,渗液、耳闭症状消失,电测听正常,声阻抗恢复为“A”波,舌脉正常。有效:自觉耳闭塞明显减轻,偶有耳鸣,听力基本恢复正常,鼓膜检查正常,声阻抗恢复为“C”波,舌稍红,苔微黄略腻,脉略弦。无效:自觉症状及电测听,声阻抗无变化,舌脉无变化。
2结果
对照组15例中:痊愈3例,有效7例,无效5例,%;治疗组30例中痊愈:10例,有效18例,无效2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典型病例
张某,男,65岁,退休职工,2011年3月就诊。自述不明原因的反复左耳闭塞,如物填塞,耳聋如蒙,伴耳鸣,头晕头胀烦躁月余。另诉发病一周后到某医院就诊,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行左耳鼓膜穿刺抽液, mg,同时辅以强的松片30 mg,顿服,头孢拉定胶囊05g,日3次,麻黄素滴鼻;抽液注射药物后有
分泌性中耳炎中医治疗临床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