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青工作小组:让青年找到家的感觉团青工作小组:让青年找到家的感觉编者按:国有企业改革对共青团组织的影响持久深入,团的基层组织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创新组织形式,找准发挥作用、体现价值的着力点,不断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摆在国企共青团面前的一大难题。“团”字明确了组织定位,“青”字彰显了工作内涵,胜利油田团青工作小组的建设思路,让国企共青团组织在基层获得了更多的生存土壤。2004年,团员数57938,团支部数3860,35岁以下青年数151193;2005年,团员数37124,团支部数2781,35岁以下青年数141411;2006年,团员数34479,团支部数2621,35岁以下青年数103446;2007年,团员数32322,团支部数2482,35岁以下青年数95261;2008年,团员数29452,团支部数2492,35岁以下青年数96740。这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下属最大企业胜利油田近5年来的团员数和团支部数,团青比例急剧下降。截至今年5月,全油田3016家基层组织,达到建团条件的只有1314家。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持续深化,用工总量得到严格控制,职工团员逐年减少,许多基层团组织在企业中出现了“空壳化”的现象,胜利油田的团干部也感受到了压力。今年,在胜利油田出现了团青工作小组,受同级党组织领导,接受上一级团组织的业务指导,小组委员全部纳入团干部管理序列,保留团籍。在胜利石油管理局团委书记宁龙看来,这是“企业团的基层组织设立的新形式,更是着眼油田共青团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布局”。“80”后带着“60”后搞活动1984年出生的吕海生刚来到现河采油厂二矿采油6队的时候,28岁以下的团员只有他一个人,老团支部书记郭春香戏称自己“手下只有这一个兵”。有几年,这个队甚至直接任命新分来的大学生担任团支部书记,“已经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以前团支部没有团员了还硬撑着架子,上面要检查,资料还得有。”6队党支部书记路军对过去“空壳化”的团支部很苦恼。团的活动还要搞,还要影响35岁以下青年,可情况往往是“‘80后’带着‘70后’甚至‘60后’搞活动。”孤东采油厂团委书记田宝常听到基层这样抱怨。在孤东采油厂175个基层单位中,达不到建团条件的有103个,“开展工作很别扭”。在滨南采油厂,对基层单位管理水平最综合、最权威的评价是“三基”考核。采油厂所有部门都参与评价,可团委曾经拿不准怎样对基层单位共青团工作进行考核。因为131个基层单位中,66家建不起团支部。天然气管理中心胜中供气站是2008年4月整体移交油气集输总厂的,对于这个新单位,各部门都要重新梳理一遍,唯独团组织不用。因为这个单位130人中,只有一名团员,达不到建团要求。今年4月刚担任胜中社区管理中心团委副书记的张海芳说:“第一次召集各单位团组织负责人开会时,40多家基层单位只来了20个人,之前我以为是自己威信不够,后来才知道没来的20多家单位早几年就没有团员了,即便有个兼职的团组织负责人,也只是挂个名。”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呈逐年下降趋势,在基层,各种探索相继出现。“与团支部要一脉相承,是一致的;适合现代转型社会;团员关系可由上级团组织管理;骨干成员按团干部管理……”一系列要求催生了“团青工作小组”。久违的热情从哪里来天然气管理中心胜中供气站是突破口和试验田。成立于2007年7月的天然气管理中心胜中供气站,2008年4月整体移交油气集输总厂,负责胜利油田基地范围内的用气管理服务、管网维护以及抄表计量、费用收缴等工作,服务范围涉及51个生活小区、近4万户用户。在130名职工中,有团员1人、35岁以下青年35人。由于供气站成立时间短,管线维修、抢修任务繁重,气费收缴难度大,青年职工一开始对单位缺乏归属感,工作主动性不强。2008年6月,油气集输总厂团委在天然气管理中心胜中供气站成立青年工作小组,这也是胜利油田成立的首个青年工作小组。青年感觉“找到家了”,随后,全天然气管理中心又相继成立了10个青年工作小组。2009年5月,经过近两年的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和先期试点运行,局团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油田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要求通过“团支部+团青工作小组”的基层组织模式,力争到2010年年底,使胜利油田团的基层组织网络对团员青年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于是,天然气管理中心的11家青年工作小组更名为“团青工作小组”。该中心第一任青年工作小组组长孙鲁梅说,看似简单的更名,打消了很多团员心中“青年工作小组是不是团组织”的疑虑。此后,团青工作小组雨后春笋般在油田各个单位相继成立。胜利采油厂二矿采油25队是胜利油田第一个通过选举产生的团青工作小组。“45岁以下的青年都可自愿报名竞选团青工作小组的组长、副组长和委员”,长期游离在团组织之外的青年一下子
团青工作小组:让青年找到家的感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