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听惊雷[摘要]湘剧《谭嗣同》整部戏将谭嗣同的爱国情、赤子心、君臣情、臣臣之战、夫?C情写得步步惊心,于无声处听惊雷,节奏出奇得好,是近年来湖南戏曲舞台上又一个好的戏曲剧本![关键词]谭嗣同象征意味变化维新一、惊雷滚滚天象异编剧很巧妙地运用了电闪雷鸣这种大自然的物理“天象”的气势来展开全剧。这里对“天象”的运用是有“象征”意味的。在本剧第一场,连续用了四次。第一次运用这种象征意味的“天象”是随着“维新派”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取得的频传捷报时使用的。随着层层递进的“维新派”胜利捷报,电闪频频的“天象”催动着两派日渐尖锐的政治斗争往“上层建筑”上涌去,揭示着“维新派”与“顽固派”暗地里刀光剑影的政治斗争。一道道无声闪电,似一次次白刃战的拼杀;一声声宣旨,讲述着“维新变法派”一次次艰难的胜利。闪电与宣旨声的此起彼落,象征着力量极致的交锋。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老子之《道德经》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以为,在本剧开场时,编剧就已经运用“象征”手法先声夺人地预示了本剧的故事发展前景了。现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次维新变法分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派,“早期维新”以郑观应、王韬为代表,他们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在政治上进行革新,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外国进行商战,但他们的理想未形成理论体系,也未付诸实施。后者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并兴民权、设议院,发展资本主义以救亡图存,并依靠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他们主要的目的是要对中国进行改良,学习西方和日本对政治和其它方面进行改革。这主张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基础与模范,这是早期维新派所无法相比的。谭家护宅的“老梧桐树”在雷霆中被霹雳劈断,是“象征”手法在本剧中的第二次运用。这一次的运用既显现出一种不详之兆――引起观众对谭嗣同未来命运的关注,又预示与彰显了腐朽的晚清王朝即将面临垮塌的命运。此次“象征”手法的运用可谓一举二得。“老梧桐树”被劈断,随后要被谭嗣同制为“新琴”,这是同一场景中第三次使用“象征”手法。这“老梧桐树”被劈梧桐枝节一死一生的生命演化,这一陈一新的形态变化,这一死一生的生命更替,暗合着“维新变法”能让陈腐的晚清王朝在“维新变法”的变法运动中焕发出新生的预示;或许编剧也在向观众讲,同在旧派的谭氏家族中,要出一位与众不同的“人物”了,要发出不同的“声音”了。唱词中“劈开了天眼人心”,这是将被西方列强阻挠、垄断科技技术,又被顽固派破坏的晚清人民的心声,它表达出来的是一种呐喊,一种呼唤。人民对“新生”的美好祈愿和呐喊充斥着整个天空,老天爷听到了我们的呐喊,总算要开眼了。我以为,这是“象征性”在本剧中的第四次运用。一个前奏,多番“象征”手法的层层叠加的运用,非常凝炼地、震撼地将昏暗朝政、动荡局势、西方列强的阻挠、腐朽没落、派系斗争态势、公私人心,一代朝朝志士与顽固保守派较量的激宕,无声地展现出来,这种开场地气势、节奏――简洁、极速、震撼,好!二、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军机处,谭嗣同要松一松那旧势力的老树根。中南海?西花厅里,康有为面对荣禄等一品大臣的诘问与责难时说:“能!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就变了”。慈禧与皇帝宫廷借蟋蟀行派系“斗法”之实。双方竟用袁世凯这棋“冒险一击”。这几处刀光剑影纵横,在含蓄的对话与“玩耍”中,虽没有大开大阖地真刀真枪地厮杀,但没有一处是闲笔,处处紧扣事件与人物,话语机锋含蓄又狰狞,这些戏剧性场面与段落读起来使人心气激?ィ?热血沸腾,心跳加快,荡气回肠。这些咬在骨子里的戏剧张力让我血脉喷张,紧张兴奋。我觉得,编剧对戏剧性、人物、情境与观众阅读心理的把控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可以说编剧在对戏剧张力的把控能力是轻笔重落,,颇有“举轻若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大家可从这几段戏的对话中读出许多意思出来:第一场“雷劈梧桐”段落――李闰复生,护宅古树遭雷击乃是大大的不吉,为何还叫好呢?谭嗣同夫人,你没有听到梧桐在说话么?李闰梧桐在说话?谭嗣同是啊,它说得好,说得好啊!李闰它说什么?谭嗣同它说,天要变了!李闰是要变了。天昏黑了那么久,这场暴雨下得透,该是会亮起来了。谭嗣同(摇头)不,我们头顶这片天,是要人伸手撕开个口子才能透出光亮的。李闰(担忧地)复生!梧桐树的说话声真被谭嗣同听到了?显然不是。谭嗣同不过是借树说自己的话,什么话?是要说:“天要变了”,“天昏黑了那么久”,“是要人伸手撕开个口子才能透出光亮的”。这是谭嗣同的自白也是决心――我要在这纷扰世界中为民请命!我要说话!我要敢为人先!做别人不敢做之事。第二场“天天来请安”段落――舞台高处。宫殿一角。那里有昏暗的灯光亮起。慈禧端坐闭目养
于无声处听惊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