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王原祁笔下的王蒙王原祁(1642-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别号石师道人,印称西庐后人。江苏太仓人。与王时敏、王鉴、王翚被后人合称清初“四王”。与恽寿平、吴历合称“清初六大家”。被视为娄东画派的实际领袖,影响甚巨。王原祁绘画秉承家学,作画讲求理、气、趣兼到,以“龙脉”之法布局构图,深谙笔墨精神,笔端如“金刚杵”,平中求奇,绵里裹针,为清初“南宗”绘画的极大成者,着有《雨窗漫笔》和《麓台题画稿》。王原祁提倡“学古”,他先通过王时敏借径董其昌,再上溯到黄公望最后学习董巨。通过借鉴前人的山水的体式和笔意体现自然的理趣,强调作画“安闲恬适,扫尽俗肠。”在王原祁仿王蒙的作品中,大多为王蒙作品中的“书斋山水”和“隐居山水”。王原祁曾说:“画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右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唐宋以来悉宗之。若不知其源流,则与贩夫牧竖何异也。其中可以同性情,释忧郁。画者不自知,观画者得从而知之,非臣眼卓识不能会及此矣。”[1]这段话非常清楚表明王原祁的绘画追求,他认为绘画也好,诗文也罢,只要有了“书卷气”,自然就可以“通性情”、“释忧郁”,故“画虽一艺,而气合书卷,道通心性。”这便与他临习王蒙“书斋山水”有直接必然的联系,他通过仿王蒙领悟“书卷气”。王原祁透过王蒙作品来体会他所追求的“隐逸”,借古人心法,开启风气。在《麓台题画稿》中,他提出:“临画不如看画,遇古人真本,向上研求,视其定意若何,结构若何,出入若何,偏正若何,安放若何,用笔若何,积墨若何,必于我有一出头地处,久之自与吻合矣。”看画就要追本溯源,揣摩古人的用意、结构、出入、布局、用笔、积墨等画法,心领神会后,再仿其笔墨精神,领会其中的文人意蕴,这样才能暗合古法,延续传统。在王原祁早期仿王蒙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一观点。《仿古山水图》之二(图一),此图是至今为止发现王原祁仿王蒙最早的一幅作品。王原祁在作此画时更注重理解王蒙的笔法和皴法,此图中可以体现出松动的皴法下面严谨的山石结构,松动繁密的皴法使山石具有动感画面呈现出流动性。在这幅画中更能体现出王原祁当时对整体的把控,在变化中求统一。 1709年《仿黄鹤山樵山水图》(图七),仔细品读此图,使我把它将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联系到了一起。王原祁的这幅画和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相似,前景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树木、桥、溪流是安排在一个小山丘的前面,而这个小山丘似乎是延伸至中景,并连贯其他山脉,一直到画面的上方,并且在王原祁这幅画中也存在着和《葛稚川移居图》一样的体式,如画面中景斜势的山体、流淌的小溪和靠右侧中景处的平台,都有相同之处,而且两幅图在主峰的下方,两山之间的平台上都有屋舍和几组树木。两幅图的不同之处,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使用了更多的湿笔,笔触较松散,并且没有太多的皴法。而王原祁《仿黄鹤山樵山水图》用笔秀雅脱俗,墨色清润苍劲,用焦墨渴笔皴擦点染勾勒,笔法沉着精细,细劲圆融。从图势上分析,王原祁将画面开合从高至下,宾主历然,有时结聚,有时淡荡。在王原祁的思想中。“开合”关注画面高下、左右之间的宾主、聚散等关系;“起伏”更关注画之内外(虚实)、远近(详略)关系。“开合”和“起伏”的整体气势来自“龙脉”,这是画之“理”。《松溪仙馆图》创作年代不详,此图和王蒙的《夏日山居图》的取法上有相似之处。观者可以感受到一股由远及近的贯穿画面的脉络,这条隐含
解读王原祁笔下的王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