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我阅读了经济学巨著《国富论》。《国富论》系统的阐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被誉为第一部系统而伟大的经济学著作,整本书致力于透视财富增长的奥秘与根源,作者为亚当·斯密(1723~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他提出了限制政治权利的界限,以保护个人的自由和财产权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又提出市场“看不见的手”概念,提出分工、分配和赋税等理论。《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8世纪的中期,工业革命促使欧洲发生了从手工向机械化生产的重大转变。虽然重商主义理论和重农主义理论都曾促进过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向现代资本主义转变。他们迫切需要从经济哲学、市场机制理论、自由贸易理论着手,为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构建一个全新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国富论》便诞生与这一时期。《国富论》虽然语言顺畅,引用的事例多且妙趣横生,分析较为严谨,批判可谓针针见血,似乎不存在读不懂的问题,但当我读完这本书,开始厌倦深思时却发现里面有太多的问题没有弄懂。斯密并不是以第三者的身份,作为“公平的旁观者”冷眼观察事物,并不断提出自己的想法、见解,而是把自己融入当时的经济社会,作为资产阶级代言人,为其辩护。这种写作方式必然会使全书充满激情。但此激情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他会用独特的视角将隐蔽的问题剖析的十分彻底,但另一方面,这种做法难免在一些问题上出现偏激。亚当斯密给《国富论》规定了两个任务,一是为促进未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提供基石,扫清阻碍。二是必须寻找术语和概念来构建这一新的理论体系。也许由于问题的复杂性,斯密在许多问题上也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下为我对与理解。第一卷中,斯密开篇就表明,由于劳动分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劳动分工则必须由货币的发展来促进,因为劳动分工是商品交换发达的产物。接下来就引出了对实行交换的条件——价值与价格的论述。对于价格,斯密将其划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因此价格依赖于工资率、利润率与地租率。第一卷的前三章讨论分工。分别论述了劳动分工这一现象、劳动分工的起源与劳动分工受到的限制。斯密对分工这一部分论述的十分细致简练易懂,说明斯密对这一部分的重视。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是导致经济进步的唯一原因。劳动分工提高了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加快了财富的积累。劳动分工并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而是人类互通有无、相互交换的本性倾向,分工的发展在于交易市场的扩大,分工的发展又促使技术进步,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斯密说“社会分工一经确立……社会本身也就转化为商业社会了”。人们出于“利己”而非“利人”的交换目的,最终导致了职业的分化和社会财富的显著增长。第一卷的第四到第七章主要讨论货币和商品的价格。斯密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真是尺度,但一切商品的价值通常不是按劳动而估定的。“价值”一次既能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也可以表示占有某物而取得的购买力。前者称为价值,后者称为交换价值。斯密又因此提出使用价值越大,交换价值越小;交换价值越大,其使用价值越小,这一价值悖论。货币最早产生于人类互通有无的交换过程中,其最原始的职能为价值尺度。商品价值的货币体现即为价格,商品的价格与其原材料的价值、劳动者报酬和利润维持一定比率,这三者之和即为商品的真实价格。商品的自然价格又包括其真
国富论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