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代詩發展現代詩在台灣,三十多年來(1950~1980),開創了另一個詩史。以「現代詩」、「藍星」、「創世紀」與「笠」為主要檢討的對象。現代詩的先驅:在日據時期新詩運動就以展開,一方面受中國新詩運動的影響,另一方面受日本及西方詩潮的影響。「現代詩」:民國41年紀弦創刊,到民國53年停刊:43年成立「現代派」,提出六點「現代派的信條」(92-93)。主要提出「新詩乃橫的移植,而非縱的繼承」,強調「新的內容、形式、工具及手法」的探尋,以及「知性的強調」。「藍星週刊」:民國43年覃子豪創刊,提出「新詩六大主張」藍星的開創者以覃子豪(前期)及余光中(後期)為代表,羅門是現代派的跳槽。余光中自格律的枷鎖掙脫開來以後,造成了一種唯美與新古典派,唐詩宋詞的陰影到處可見,如蓉子,余光中等。「創世紀」:民國43年張默、洛夫、亞弦創刊。創世紀」提出「建立民族詩型之芻議」直到民國48年革新出刊,由於亞弦與洛夫提出了新銳而有力的作品,再加上現代派的林亨泰、白荻及鄭愁予等的參與,逐漸奠定聲望。事實上,「創世紀」是繼「現代派」之後,走上了現代主義的路向,比較受到西方思潮的衝擊的一個詩社。「很有趣的是以余光中為主的藍星,多半是學院色彩較濃的詩人,卻走向傳統的趨勢;而創世紀的諸君子是以軍中詩人為主,卻反而走向現代主義的取向」「笠」:民國53年本省詩人林亨泰與白荻等創辦詩刊,詩雙月刊的創刊,結束了「現代詩」、「藍星」與「創世紀」三者鼎立的時期,同時也繼承了前三者的未竟之業,打開另一個覺醒時期的來臨。現代詩在台灣,三十多年來,前半期是由「現代詩」、「藍星」、「創世紀」管領風騷,而後半期則由「笠」及「創世紀」以及新生代詩人群而造成群雄並起的形式;「葡萄園」、「秋水」、「陽光小集」等目前正在繼續發展,因此,我們不能忽視台灣現代詩壇多元化的事實。民國六十六年,台灣新詩人們,並無直接參與鄉土文學論戰,而受其所惑。因為新詩精神的自覺,早已把詩文學上的一些敝端與以批判糾正,仔細思考了新詩應走的路線,從橫的移植回到縱的鄉土實質。二、「誤會」作者鄭炯明醫師專訪鄭炯明醫師生於高雄市,籍貫台南縣佳里鎮,祖父為漢醫,所經營的藥房在半世紀之前為當地最大的盤商,日據時代常至韓國進藥,足見其規模。父親出生於民國十一年,成績優異,台南一中畢業後便至日本讀醫學,學成歸台在台大醫院任住院醫師一年後,因戰事隨教授調度回日本,至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戰敗後才回高雄結婚、定居、生子。出生於醫生世家的鄭醫師求學過程十分順利,鹽埕國小畢業後便進雄中就讀初中、高中。回憶初、高中的生活,他認為當時課業並不重,只要稍為唸書,成績就可以維持一定的水平,通常晚上九點多就可以就寢了。以前讀大學時的志願選擇並不多,錄取率也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大部分醫生世家的子弟只要成績不太差,多半都順理成章的讀醫,由於父親的鼓勵,自己本身也不排斥醫學,因此大學聯考也只填了五個志願─台大、高醫、北醫、中山、中國,最後進入中山醫學院就讀醫學系。初中時代雄中規定學生必須用小楷寫週記,並且舉行學生週記比賽,頒發獎狀、贈送書籍以鼓勵學生寫作,當時鄭醫師喜歡閱讀課外書,總是很認真的將感想寫在週記中,曾經兩度得到全校學生週記第ㄧ名,獲贈書籍,其中一本書是吳濁流所著的「孤帆」(現在名為「亞細亞的孤兒」),這本書給了他許多啟發,從此對文學愈發感興趣,初中三
台湾现代诗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