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读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7--01 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德国的康斯坦茨学派提出的。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被我国的翻译工作者所重视和应用。而接受美学中所提倡的“把读者作为应重视的主体因素”这一概念也被学术界所广泛接受。文学作品翻译与接受美学之间无法割断的内在联系也已经被很多学者所证明。接受美学无疑为文学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对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意义。并且,笔者以接受美学作为理论指导,对读者接受这一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进行了自己的评价。从文学翻译的审美本质来看,译者除了发挥自身主体性,把原作中的艺术境界传达给读者以外,也必须尽可能把原作的内容和形式展现给读者,以期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对接受美学在文学作品汉译研究中应用范围的扩大、译者的接受、译者对读者的关照以及具体方法、译者和读者到底在翻译过程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何提升接受鉴赏水平等内容作为本论文的主要探讨内容。今略述其几个基本要点,从中可以了解该学说在翻译领域的应用价值。 “用另一种语言来传达原著所表现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译文的时候能获得和作者母语环境下的读者一样的启发、感动以及美感。”也就是说读者的最终反应是评判一个译本好与坏的第一标准。既然我们的研究范围是文学翻译,那么严格区分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界限就是必需的。第一,它们翻译的对象不同。文学翻译的对象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其中包括小说、随笔、纪实文学、电影、戏剧、诗歌等;而非文学翻译的对象则指除上述类型以外的其他各种文体。第二,它们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有很大不同。文学作品翻译的语言表达不仅追求语言内容美,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把语言的外在形式美纳入考量。但是语言的外在形式美却也不能脱离文本本身独立存在。较为理想的状态是将翻译的内容用接受美学的各个要素进行分解的基础上,尽量译出原文的形式美感。第三,他们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不同。不同于非文学翻译只要用简单且流畅的语言将原作内容传递出去即可,文学翻译中仅仅运用艺术的手段显然还是不足够的。译者的主体性和再创造性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译者需要具备等同甚至超越原作者的文学素养及语言表现力。与常见的雕刻、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不同,文学翻译概括起来说就是一种受到译者和原作双方面限制的艺术活动。它对原作具有依赖性、从属性,而又限制了译者的艺术创作的自由。这也正是中国翻译标准中“信”和“雅”的矛盾。 ,接受者不仅限于译作的读者。译者兼有译本创作者和原著读者的双重身份。不同的译者有着自己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所以在阅读吸收原著,对其进行二次创作、进行新的阐释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历史、社会原因的制约,从而带来各自未知的可能性。那么受译者历史社会因素影响的译本所呈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绝对不可能等同于原著。这也就是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发挥的结果。不过这种发挥重在把握分寸、拿捏尺度,过度的发挥会破坏原著所追求的效果。 ,是原著和译本作为艺术创作品其意义实现的关键点。它是译者和译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读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