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总体框架一、“十一五”期间的成就与不足(一),,结构更趋合理5、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度显著提高(二)、、、、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一)(二)(三)“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上海大学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广泛讨论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期间的成就与不足(一)学科建设的成就学科布局明显优化。“十一五”期间,学校基本完成了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教学型大学的转变。数理化文史哲等传统基础学科师资队伍得到加强,教学和科研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学、流体力学、钢铁冶金等优势学科在国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影视、美术等特色学科有了突出的发展。国家重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学科数量明显增长,布局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初步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优势与重点比较突出的综合性学科布局,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学科结构和学科平台逐步完善。学校现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专业方向、13个博士后流动站、132个学术型硕士授权点、1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1个学士学位专业、4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上海市重点学科、2个国家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2个上海高校E-研究院、2个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并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师资队伍结构显著改善,质量明显提高。学校专任教师人数已达到2823人。其中,%,%,%。现有两院院士9人,入选“千人计划”4人,长江学者4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4人,教育部跨世纪和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7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2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育人环境显著改善,结构更趋合理。学校坚持围绕“三制”(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教育管理模式,推动各项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推进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教学型大学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形成了具有上海大学特色的“三制”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在校本科生人数约26000人,研究生数约8000余人,:1。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度显著提高。学校初步完成了从人人搞科研向科研上水平的转变。科研经费快速增长,项目构成显著改善。科研论文的数量、发表论文的刊物层次和被引用率显著提高。专利成果快速增长。科研基地和创新平台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科研成果被认可度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尽管我校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学校学科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包括:学科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相对完整的学科结构中,基础学科存在薄弱环节。学科重点不够突出,缺少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龙头一级学科,部分强势学科后继乏人,创新团队建设成效不明显。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面与未来的发展需要相比仍较窄。社会贡献度不够。对解决国家和上海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的贡献度不够,学科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有待提高,原创性研究成果和能够带来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大5应用研究成果不突出。领军人才匮乏。严重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大师和领军人才;年轻拔尖人才偏少,与国际同行进行高水准交流的人才不多;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机制有待完善。国际化意识有待加强。在学校的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国际化战略尚处肇始阶段。教师师资队伍中有海外留学及研究经历的教师数量偏少,教师国际化动力不足。学科建设资金不足。和国内一流学校相比,学科建设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在与“985”大学的人才竞争中,能够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的资金严重不足
上海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