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木结构桥梁模型静压承重探究.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木结构桥梁模型静压承重探究周洋什么样的结构最稳固?什么样的结构最承重?在这学期的学习和实践中我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一、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有桥梁的形状与结构一课,其中要求我们初步探索什么样的结构稳固。通过做框架,建高塔,我学习了三角形不容易变形后,我有了一个想法,是不是三角形最稳固呢?于是我和几个同学动手做过实验,我知道了三角形确实是最稳固的。二、恰逢本学期重庆市第23届(下半年)科技模型比赛就有木结构桥梁模型静压承重比赛,在科技辅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对木结构模型承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老师下载了木结构静压承重桥梁模型的制作方法、要点的资料让我们学习,使我们对该模型的制作过程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激发起学习制作科技模型的兴趣。同时对科技模型制作的工具准备、注意事项心中有数。,这一步是关键,我们边做、边想、边记,真正地理解所做模型的步骤和要领,掌握制作整个模型的方法。常言道“万丈高楼从地起”,因此,我们还按照比赛要求把模型图设计出来。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改进,模型图用报纸画过许多张才最终定稿(模型定稿设计见下图)。模型设计定稿图3、不断探究、提高完善。在训练时,循序渐进。在保证制作速度的同时自己去思考如何把模型做得更好(包括外观、创意、承重等)。制作木结构静压承重模型时,先按照参赛规则把模型做出来,做好后进行承重测压,桥梁模型制作好后进行过六次承重测压。第1次做的模型最大承重量均没有超过10千克,在老师的组织下我们对测试压坏了的模型的角度、高度、受力点、断裂的地方进行分析、思考,然后再做。第2次我们制作的模型经过测压,承重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均超过了20千克。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观察、分析,发现还有问题。我们在组装时,模型总是有点歪,不对称,两个梯形连接起来不等高,有的粘接点不牢等,严重影响承重效果。这时老师与我们一道想办法,先用报纸把设计图画好粘在制作底板上,再用若干4cm长的木条固定在设计图上形成梯形底模,这样就轻松地解决了组装模型时两个梯形不对称和等高的问题。另外为解决木条粘在制作板上的问题,测试了许多种垫纸,最后选定了做花用的彩色玻璃纸(或透明玻璃纸)垫在木棍的连接点上隔离胶水与制作底板。同时强调木条结合点要用胶水加固。胶水经过比对,最后使用的是三秒胶水,这种胶水粘按木条既快又好。改进的模型承重量又有了提高。如此反复,不断测试并改进(共做过6次),我们制作的模型越来越好,承重量也越来越大。三、我校4名学生参加第23届(下半年)重庆市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木结构静压承重)区级比赛,获3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成为区级比赛小学组木结构静压承重比赛成绩最好的学校。值得一提的是:我现场制作的模型进行静压承重,,其承重量达到45千克时,该模型仍然完好无损。四、在这次桥梁模型承重制作活动中,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结合我们已有的科学知识,使我们对自己制作的作品不断地发现缺陷,并设法一步一步改进,动手动脑,多次实践,从而逐渐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可行计划,在动手制作实验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再重复验证,还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整个制作的全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一次培养我们和让我们

木结构桥梁模型静压承重探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fc1172
  • 文件大小118 KB
  • 时间2019-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