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香菇一、栽培及研究简介:1、古代栽培史---“砍花”栽培最早记载于西晋(公元265-317)张华《博物志》中有香菇砍花自然接种的记载。元朝王祯《农书》(1313年)记载:取向阴地,择其所宜木,枫、楮、拷等树伐倒,用斧碎砍成坎,以土覆之,经年树朽,以覃砍挫,匀布坎内,以蒿叶及土覆盖之。时用泔浇灌,越数时则以槌击树,谓之惊覃。雨露之余,天气蒸暖,则覃生矣……采讫,遗种在内,来岁仍复发……。2、近现代研究及栽培史1956年,上海市农业试验站引进了香菇纯种技术,开始生产母种和原种,并在江西省景德镇进行了香菇纯菌段木接种试验。1957年,上海农业试验站利用木屑瓶栽香菇成功。1964年,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取得了木屑菌丝压块栽培成功。1965-1968年,中国科学院中南真菌研究所等单位在广东进行了大面积的香菇接种试验与试种,获得了较高产量,从而使中国传统的砍花栽培,进入了人工接种的新阶段。1974年,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选育出了香菇7402、7405菌株,80年代选育出了香菇8001菌株,90年代初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育成了SFLl,SFL2菌株。80年代初,福建省古田县农民彭兆旺等人在银耳菌棒栽培的启发下,创造了香菇菌棒栽培技术。90年代创造和推广了代料太空包栽培方式。二、香菇的形态特征及习性(一)菌盖(又称菌伞)初呈半球形,边缘内卷,随着成熟长大,逐渐开伞,直至展平。菌盖直径4-15厘米,淡褐色至褐色。早熟菌株鳞片多而明显,中晚熟菌株鳞片小而欠明显。随着菇龄增大,鳞片逐渐隐退。一般情况下,未开伞时肉厚,开伞后肉变薄,低温肉厚,高温肉薄。在时在很冷的环境中,菌盖表皮发生龟裂,形成白色或茶色花纹,这是香菇中之佳品(花菇)。(二)菌褶着生在菌盖下面,被菌膜包住,白色或淡黄。由宽3-4微米刀片状弯生菌盖下,以菌柄为圆心向四周辐射排列的褶皱,即为菌褶。表面着生子实层,其上排生许多棒状担子,每个担子上着生4个小梗。每个小梗上着生一个担孢子。(三)菌柄中生或偏生,近圆柱形或稍扁,直立或弯曲而生。-,-,菌柄的菌环上呈白色,中下部淡褐色,根蒂边呈褐色。菌柄也覆生鳞片,柄肉白色,较结实,有些纤维化。菌环丝膜状,随菌盖开伞而逐渐消失。
食用菌学香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