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新模式的几点思考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教学评价角色缺失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教育在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就新课标开展过程中与之并存的传统教育两者的相互影响为线索,就我国目前的教育进行反思并且提出几点建议。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实验,似滚滚洪流不可阻挡。拒绝课改,就会被淘汰;被动适应,就会落后。在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教师正在成为学生学等中的首席”,而教研工作的策略也需作相应的调整,将重心从“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的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强大的应试教育压力,学校、家长的习惯思维方式并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新的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我国特有的传统背景下逐渐出现了一些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实践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地并行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及自我意识,多被动地接受;教师、教材、课堂压抑和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矛盾:课堂时间只有45分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既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又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学习文史类课程时也就很难有高的积极性,如果教师此时不过多参与指导,那么在预定时间里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也不可能,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也只好选择全程指导教学,这一现象在硬件设施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相当多见。因此,解决不了这一问题,我们的教育改革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所以各个学校在发展教研组研究教学理论,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支持,切磋技艺,资源共享等最基层的学习化组织的同时,也应当同步在相应学生群体中加大教育投入。如中学生心理指导可帮助他们屏弃不良的生活和学习态度,产生健康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同时再增加相应的教学辅助材料和设施,如书籍,影视资料,多媒体资料等等来开阔视野,也有助于课本知识的吸收。
二、考试制度和教学评价改革严重滞后
新课标在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陈旧的课堂模式,探索有利于学生主体发挥,主动参与精神的同时,没有同步对我国相应的评价机制进行同步改革。这一现象则直接导致课堂评价的不足,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表扬的泛化,优劣界限模糊,教师在课堂上少评价或不评价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好声一片”,实际造成的结果之一就是教师角色的缺失。这样也不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容易使其养成骄燥情绪从而缺乏必要的抗挫折能力。因此没有直观的标准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家长及学校就难免要沿用老标准“分数”来体现自身优于他人之处了。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综合课相对缺乏重视,处于对分数的追求,科学,艺术类课程被打入“冷宫”,这也违背了新课标“顺应学科之间融合和交叉的趋势,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一初衷。
由于以上几个比较突出的矛盾,使得教师——教学的主导,在新课改的洪流中徘徊了,甚至缩手缩脚,不知道
浅谈新课改下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新模式的几点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