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计划]I27【民间文学】潮州歌谣.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I27【民间文学】潮州歌谣项目类别:民间文学(歌谣)项目名称潮州歌谣流传地区潮汕地区及海外基本内容潮州歌谣潮州概况一、潮汕歌谣发展的轨迹大约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潮汕大地上便已有人类在进行渔猎活动,当时应该有简单、原始的歌谣,可惜已经渺不可寻。潮汕这地方属于古代的越地。从晋代左思《吴都赋》中津津乐道的“荆艳(艳,歌曲名)楚舞,吴俞(音yu,即歌)越吟”来看,我国南部的声歌乐舞还是很发达的。可是,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文献中没有潮汕一带民间歌谣产生和传播的记载。但民间歌谣应该是存在的。到了宋代,潮汕地区居民的民族构成大致是这样的:汉族居民占了绝大多数,水边有蛋,山里有畲。这片土地上存在着汉族歌谣、蛋族歌谣、畲族歌谣同甘共苦时并存的局面。明清时代是中国民歌大活跃大繁荣的时期。明代中叶以后,由于中国封建经济母体中发生了一些变化,商品经济开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人民有了更多的娱乐要求;加上李贽、汤显祖等思想家、文学家冲破理学藩篱,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和提倡个性解放,通俗文学大为勃兴。在民歌领域,以冯梦龙编的《桂枝儿》、《山歌》为标志,大规模收集整理民歌成了文人的一种时尚。清代采编民歌有了进一步发展,也正是在明清这段时期,潮汕有关文献中才开始有了一些关于民间歌谣的记述。潮人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直计往田插秧。一老槌大鼓,鼓声一通,群歌竞作,弥日不绝,是曰秧歌。(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二《粤歌》条)正月十三日,有善歌者自为侪伍,妆演古人陈迹,迎神街巷,玉箫画鼓,象板银笙,演春天于灯月光辉之下,谓之游春。(吴颖《潮州风俗考》)当春农时,夫男于田插秧,妇子磕饷,槌鼓踏歌相劝慰,是为秧歌。今俗正月,鸣钟击鼓,演于灯月之下,又谓之闹元宵。一唱三叹,无非儿女之词、情性之感也。然天机所触,衬以土音俚语,弥觉委曲婉转。信口所出,莫不有自然相叶之韵焉。(清嘉庆《澄海县志》)以上各条说的都是汉族地区的民间歌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每当大规模农事活动比如插秧)或节日游乐活动(比如闹元宵),潮汕各地都有群众性的歌谣演唱,并且用锣鼓和统乐相伴以调协节奏。至于歌词,则韵脚自然相叶,衬以土音俚语。潮蛋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妇女衣过舟也。(屈大均《广东新语》)清代郑昌时《韩江竹枝词》有一首说:“东西弦管暮纷纷,闽粤新腔取次闻。不隔城根衣带水,马头歌调送行云。”下有自注:“新近闽,歌参闽腔,韩江舟户又尚马头调云。”注中说的“韩江舟户”即指蛋家,“马头调”据郑振铎解释就是码头调,也即在商业繁盛之处唱的蛋歌。蛋族以舟为家,因此涉及他们的记述都离不开舟和水。从这些片段材料可以见出他们恋爱结婚时要唱歌比歌。一些蛋户女为生活所迫,只好在商业繁荣的地段招客卖笑,形成乾嘉时韩江边上有名的六篷船风光。而这时,唱歌就成了他们求生的一种手段。关于畲歌的记述就更多。许多材料都说畲族婚姻必须先由男女青年节日时对歌求爱,然后再由父母订亲确认。唱歌几乎成了畲族男妇女恋爱的必经之路。嘉庆《澄海县志》卷六《风俗声歌》条第一次用方志的篇幅记录下七首畲歌。最值得留意的是这七首畲歌全是如《诗经国风》般的往复重沓体。1929年出版的金天民所编《潮歌》将内容分为四大类:一、谣谚,二、讴歌,三、畲歌,四、附录。在畲歌这一部分约140首歌谣中也全部都是往复重沓体。让我们随便举出两个例子:日游官路西,踏上松丛斫松栽

[计划]I27【民间文学】潮州歌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c69885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1-1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