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分析--德育导师案例自然情况:俞晓峰,男,11岁,二附小五(3)班学生。爸爸,俞建忠,新凤朝市场生意人,性格过于急躁;妈妈,黄红碟,安利公司员工,对孩子照顾过少。至今跟爷爷奶奶生活过多。基础情况:俞晓峰同学热爱劳动,不诚实,性格内向、固执,孤独,平时与同学、朋友相处不够好,作业经常不完成。存在问题:上课如果老师不叫从不发言,注意力不集中,很会做小动作,思想常开小差,下课后在操场比较贪玩,朗读能力欠缺,记忆力较差,写字速度过慢,一些过于简单的字常不认识或写错,基础过差,成绩很差。诊断及措施:(1)父母照顾过少,使孩子形成独立生活能力差,对爷爷奶奶依赖心理较重的性格。(2)性格内向、固执,平时少言寡语,容易与别人产生抵触心理。(3)写字的速度较慢。(4)对学习没有兴趣,学忆生字,掌握生字较少;二是学习不用心,前面抄对的字后面又抄错现象,抄的作业错别字较多。(5)家长自以为是,既没有耐心,也不懂教育方法。更重要的一点是只说孩子太差而不采取措施与老师配合,任其自由发展。采取的措施:(1)说服家长与老师积极配合,指导家长的辅导方法。针对家长性情急躁,进行说服教育,使他能积极地与老师配合,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做好孩子的转化工作。(2)说服家长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平时我也应该给他一些锻炼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3)运用表扬、鼓励的语气,并采用“奖票制”,持续、不断地表扬、激励,激发求知欲,培养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4)让他担任班级组长,通过收发作业,督促他按时完成作业,增强关心班集体的责任心。(5)鼓动其他同学多与他接近,鼓励他多与其他同学友好交往,消除心理阴影,找回自尊和自信,使他变得开朗起来。实施过程:以前刚教这个班的时候,通过几次上课,我就知道了“俞晓峰”这个名字。因为他的美术作业一开始就不很好完成,而且图画作业要么应付,要么就拖欠。上课老是做小动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少参与课堂,看到这种现象,我时常反思自己的课是不是不够吸引学生,总想不明白他怎么就不喜欢参与课堂呢?我耐心地问他是怎么回事。面对我的时候就不做声,保持沉默。有时候跟他好好说教,他也表示接受,可是时间不长“老毛病”又犯。从同学们那了解,他在任何一个学科中表现都很不好,我知道了这种现象后,因此课堂上特别注意他的学习情况。我有意地告诉班里几个举足轻重的同学,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多与他接触,不要使他整天孤零零的,连个朋友也没有。课余时间,我也经常鼓励他说:“孩子,你基础差不要紧,但一定要努力!”为了刺激他的上进心,只要他有时写了作业,我就给他一个奖票;如果错别字少些,我就给他两个奖票。逐渐地,虽然他的语文作业错别字仍然不少,但能按时写了(可总是仍写不完),我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以激发他的上进心。一天早读时,我走进教室,刚安排好同学们读书的内容,郭清宇背着书包出现在教室门口。只见后面跟着一个身材瘦长、长相与郭清宇有些相似的青年男子。不用说,这肯定是郭爸爸了。我连忙迎上去,用平和的语调问:“你是郭清宇的爸爸吧?”“是。”他操着一口浓重的聊城话回答说。“郭清宇的学习还应该抓紧呀!”“这我知道。”我正与他交谈着,与我搭班教数学的兰老师到一班上课走到了这里。郭爸爸看到了数学老师,边摇晃着脑袋边显出异常不解的样子
[生活]个案分析--德育导师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