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石甘汤临床应用经验举隅
【摘要】麻杏石甘汤是中医经典名方,其药少效专,配伍精炼,临证多年,在严格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前提下,常以此方加减变化,治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效如桴毂。
【关键词】麻杏石甘汤;应用;经验
呼吸系统疾病约占内科疾病的1/4,是引起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咯血,胸闷,胸痛,近年每遇此种疾病,吾多以经方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常获奇效,现将临床运用此方的经验,结合所治典型病例加以分析,以飨同道。
例1:
患者汪某,女,28岁。“高热3周”为主诉就诊。3周前开始发热,伴有头疼,当地医院给予抗感染治疗(药名不详)5天无效,随转往某三甲医院,被诊断为“肾盂积水”,“肺炎”,医院劝其回当地医院进行抗感染治疗。1周后仍发热不退,伴胸闷,呼吸困难,经检查被诊断为“双侧结核性胸膜炎”,涂(-),培(-),初治,并收住入院,入院后给予抗结核、降温治疗(地塞米松、柴胡注射液、安痛定同时使用)8天,但仍高热不退,℃。遂请中医会诊,患者发热,汗出,不恶寒,胸闷,呼吸困难,咳嗽,咯少量黄色粘痰。查体:T:℃,R:22次/分,P:116次/分,BP:125/80mmHg。神志清楚,精神欠佳。双侧胸廓呼吸动度减弱,双肺语音震颤及呼吸音减弱,双肺下叩诊呈浊音,未闻及干、湿鸣音;心脏(-),腹部隆起,孕33周大小。查血常规:WBC:
×109/L,N:%,L:%; X线示:中等量胸腔积液;胸腔积液常规检查:符合结核性胸腔积液表现,涂片查结核杆菌(-)。据以上资料中医辨证为:邪热壅肺证。肺司呼吸,主宣发肃降,热邪壅肺,导致肺气郁闭,不得宣降,故见发热、胸闷、气喘,咳嗽;里热蒸腾,津液外泄,故见汗出,口微渴,舌红,脉数为里热炽盛。故给予麻杏石甘汤原方:麻黄6克,石膏30克,甘草6克,杏仁10克,三剂,水煎服,日三次,两日内服完。℃,至第三次服药时体温降至正常停服前药,观察2日未见病情反复,后出院继续抗结核治疗。
讨论:肺结核多以长期午后低热、盗汗、咳嗽、咯血为特征性表现,高热仅见于病灶急剧进展扩散时,以高热为首发症状者较少。近些年来,由于全球结核疫情的回升和抗结核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结核杆菌菌株不断增加,部分病例的临床表现亦多不典型。本例患者发病即见高热,故初诊被误诊为“肺炎”,临床值得重视。本患者另一特殊生理情况为妊娠33周,也被认为是高热不退的影响因素,虽诊断清楚,经抗结核及综合降温措施治疗,仍高热持续不降,经中医辨证,符合麻杏石甘汤证,故用药1天即获显效。
例2:
患者王某,男,53岁,“胸闷,胸痛5小时”入院。入院后经胸部x线检查及体格检查诊断为:自发性血气胸,施予胸腔闭式引流术,抗感染等措施处理,三天后胸闷等症状缓解,但患者出现发热,于每日下午6时左右开始体温迅速升高,℃,伴胸闷,偶有咳嗽,继续抗感染治疗(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甲硝唑),并经物理降温、肌注安乃近后可见缓解,但发热仍每日定时而作,持续7天未见好转,遂请中医会诊。诊见:发热,胸闷,偶咳嗽,喀少量黄痰,伴胸痛,于咳嗽或深呼吸时加重,肌注安乃近后夜间汗出较多,舌红,苔略黄,脉数。血常规:WBC 13
麻杏石甘汤临床应用经验举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