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巨人贝多芬音乐巨人贝多芬贝多芬(Ludwigvan van Beethoven,1770-1827)生于波恩。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的父亲是波恩科隆选侯宫廷的歌手,他为了使孩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从4岁起就迫使小贝多芬学习小提琴和钢琴。零乱的学习和恶劣的家庭环境摧残了贝多芬的童年生活,也锻炼了他的独立精神。贝多芬12岁当上宫廷剧场首席小提琴师和教堂助理风琴师。Bonn贝多芬出生地贝多芬出生地贝多芬童年时期第一个真正的教师是宫廷乐师C·G·聂夫(Christian Gottlob Neefe),这位精通作曲技术、富有音乐知识素养的音乐家为贝多芬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基础。在老师的帮助和劝告下,贝多芬于1787年到维也纳向莫扎特学习作曲,但因母亲生病,返回故乡。1792年得到海顿的帮助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并定居。在此期间他向许多音乐名家学习,艺术上进步飞快。1795年在维也纳以钢琴家身份登台。聂夫聂夫早年经历早年经历与海顿、莫扎特不同,在维也纳贝多芬过着一种更为自尊的、有保障的艺术家生活。这是一种改变了方式的赞助制度,他没有依附于某个亲王、公爵的宫廷,但是一些爱好音乐的贵族被他的有强烈个性的演奏风格、新颖的乐思所吸引,以不同的方式慷慨资助:付大笔款项、提供私人乐队供实验演出等。贝多芬虽与贵族保护人往来,但人格是完全独立的,偶尔甚至是粗暴的。他曾说:“与贵族相处是好事,但是必须使他们对你有深刻的印象”。此外出版业和音乐会生活的发展都补益了他的经济生活。他不再需要像海顿、莫扎特那样,为了保护人或约定者的特别需要而仓促地写作。贝多芬是发自内心而创作,为理想中的广大听众而创作。自由创作贝多芬有前辈音乐家们未曾有过的广博的社会阅历。他身处欧洲最为惊心动魄的政治变革时期,先后经历了开明君主专制、法国大革命和封建复辟的历史时期。生气勃勃的社会新阶层及其思想,鼓舞、培育着他成为一位具有社会参与精神的艺术家。他早年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崇拜最激进的启蒙学者——文学教授E·施奈德尔。热爱哲学的音乐家法国大革命的强烈冲击,无不反映在以他的《第三交响曲》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中,然而也就是从这首作品起,他开始真正捕捉到了自己音乐的风格气质。在反对法国扩张侵略的战争中,他写了应时作品《威灵顿的胜利》和康塔塔《光荣的时刻》。尽管拿破仑称帝后他憎恶这位独裁者,但他始终为拿破仑的伟大而心荡神怡,这位社会地位低下的科西嘉岛炮兵少尉的成功鼓舞着他的民主思想。他是长期抱定一种思想的人,在革命已时过境迁的封建复辟时期,《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最后申明了他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贝多芬个人生活经历的痛苦与他艺术事业的辉煌形成巨大的反差。当他在维也纳刚刚站稳脚根,美好前景的艺术之门向他敞开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不可治愈的耳疾在迅速地恶化,最终必然要完全丧失听觉。1802年他在维也纳郊外痛苦地写下了“海利根拖塔特遗嘱”,但是,他终于战胜了自我,渡过了危机,他决心在生活的痛苦阴影下,到艺术中去寻找欢乐。1816年贝多芬完全失聪后过着隐居的生活,性格变得郁闷、暴躁、病态的多疑,来访者只能与他笔谈,可是他的创作力完全没有减退。他一生未婚,虽然与一些贵族女子相爱。收养的侄儿给他带来的却是无尽的烦恼。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