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中外语言教研室许燕语文作为基础科目~工具性之外更具有综合性、人文性~肩负素质教育、健全人格养成的重任~语文课堂上~可以引领学生漫步于文学名著的长堤~去感悟睿智的思想、瞻仰阔大的胸襟~哪怕仅仅是陶醉于迷人的语句、幽美的意境~让一节节课堂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品位、素养,或者以有争议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思考辩论~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或者放飞想象的翅膀~编制一个个美丽的梦想……总之语文课堂应当是学生精神活动的乐土、是学生灵魂的家园。然而实际上语文课堂常常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对课文的条分缕析使得语文课堂失去鲜活的绿色、蜕变成干瘪的丝瓜~自然也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加上中职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学习习惯、纪律观念、学习热情等诸方面都不尽如人意~这样~老师的教学、管理就更显得劳而无功。因此中职语文教师更应该转变教育观念~研究教学对象~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中职从教六年~由95级教至如今的2003级~感触颇深。但是现在的学生果真无药可救了吗,今年执教《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两篇课文后~有了一点小小的想法~谈出来不妨大家一起讨论讨论。一、“不求甚解”与阅读有一部分学生不爱上语文课~因为语文课上不外乎分段、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好像每课必经此套路~而且老师生怕学生听不懂、记不住~每每分析得过细~以至于学生学起来乏而无味~久而久之~厌倦了~疲怠了~1提不起精神这是必然的结果。‚不求甚解?本意是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邓拓在《不求甚解》一文中~对‚不求甚解?一词提出新意~即读书应读‚活?~重在掌握其精神实质~‚未晓处且放过?~不要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盛赞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深有同感~不仅自己读书如此~教书更应如此。我校所用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一册第一篇课文《潮涌浦东》~篇幅较长~以往我都用两次课讲完~生怕学生由于对文中某个术语的不理解而对文章不能整体感知~结果学生不甚喜欢这篇文章。今年~我在执教03商务英语班时~用一次课的时间把这篇课文一气呵成~目的旨在让学生感受浦东建设速度之快~发展变化之好~其余的‚繁文缛节?能省则省~能简则简~也就是‚不求甚解?。结果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学生对这课的兴趣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不少学生下课后还围着我问:‚现在浦东第二轮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没有,我们武汉市会有那么一天吗,?学生在这课的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的体验是后续学习的动力。如何帮助学生找到成功的体验呢,——阅读~广泛的阅读。让学生阅读中把握作者脉搏的跳动~体会作者情感的波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逐渐地改变对语文课的看法~以至于慢慢热爱语文。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叶圣陶说过~‚一切语文学得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诀窍是什么~他总会告诉你~‘我喜欢语文~喜欢阅读’?。这种阅读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更不要求学生条分缕析~着重指导学生‚不求甚解?~从大量的阅读中获得2快感。诸葛亮也就是这样读书的。王粲的《英雄记钞》说~‚三人,徐庶、石广元、孟公威,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历史事实证明~诸葛亮确实比他们三人都高明得多。况且这个世界上也不可能有哪个人能够把一本书完全读懂。惟有‚不求甚解?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大量阅读有价值而又是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吧:语文不仅是关于语言工具的学习~还肩负着传承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激发阅读的兴趣以及课后自觉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亲近文学作品~尽量多地与古今中外伟大的思想对话~从而丰富思想、提高品位。课本只是阅读教材的一个较小的部分~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是师生不断自觉丰富的阅读的海洋~在广阔的背景下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作品~这样的阅读是主动的、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灵动的。教参、老师对作品的理解只是一种参考、介绍~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人生阅历~与作者亲密对话~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二、“咬文嚼字”与品味‚咬文嚼字?是一个成语~指过分的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文人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就实际意义来说含有贬义~常指人呆板、迂腐。但朱光潜先生却特意以此写了一片著名的文艺随笔《咬文嚼字》~在文中举了三个例子~教我们如何品味文章的语言。其实~‚咬文嚼字?是中国语文的传统。其实~所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得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都是说的这么回事。众3所周知的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句的‚绿?字得来过程~贾岛‚推敲?的故事~‚红杏枝头春
【最新资料】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