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语言功能的有限和无限.doc


文档分类:IT计算机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语言功能的有限和无限关于语言功能的问题,早就是人们讨论的话题。先秦时期即已有之,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更具有代表性,有以苟粲为代表的“言不尽意”说,和与其相左的以欧阳建为代表的“言尽意”说。时至今日,语言符号能否穷尽地表达意义,应该如何把握意义,既涉及认识论问题,又涉及方法论问题,值得讨论。一、语言功能的有限――意在言外“意在言外”是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依托,但不是惟一的依托,它不能把人们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表达出来。唐代诗人刘禹锡说:“长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鲁迅先生也感慨道:“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意思寄于“言”,而“言”又难以尽意,不尽之意含于言外。究其原因,其一,语言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线性的符号系统,话要一句一句说,文章要一字一字写,像线条一样,只遵循时间的序列。文学创作是艺术思维,创造性思维活动不是单向性、单线性的,而是多向性、多线性的,思维的轨迹呈空间辐射状,无一定的方向和范围,不囿于传统和陈规,强调思维主体主动寻找多种答案,以求得与众不同的思维结果。表达思想时,再丰富、再立体、再深刻的思维也得用语言这个线条装起来。其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义的核心是词语,词语的本质特征是概括,人们所想的即语言所要表达的却是令别的、特殊的东西,特殊的、个别的东西的复杂性难以用言语――穷尽地表达出来。剖析这些思想和言语表达的矛盾,可以从中理解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语言功能的有限,确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们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的“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为“意境”说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表达者们利用这种矛盾,在本文结构中故意留下了不可言传之意,让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凭借自己的经验、体会来加以填充。“意在言外”足一种创作构想,不同的作家(即使是同一作家)对同一个事物的形象特征选取各自需要的,角度,创造出各不相同的立意。譬如对于“水”,一般人都知道“水往低处流”的特征。孟子揭示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特点。《荀子》记载了孔子向其学生子贡道出的“水”的九种特征:似德,似义,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善化,似志。中国文学讲究意境,“意”指来源于作家对现实世界的触动、感发,而在文本中表现出来的主观思想感情,侧重于情思、意绪、主观创造。“境”指文本中直接描绘、塑造的形象,侧重于客观事物的呈现,“意”虚而“境”实。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做到“意与境浑”,既要虚实结合,又要虚实相生,化实为虚,虚而为实。正是作家的不同创作立意和虚实相合、相生的意境,赋予了作品以鲜活的生命,从而大大激发了读者的丰富联想,产生了不尽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使语言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表达的灵活性。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写情等等写作手法才能得以实现,寓言、童话等文学体裁才能得以大展宏图。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巨大张力和艺术魅力。二、语言功能的无限――“言外之意”黑格尔指出“遇到一件艺术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或内容。前一个因素――即外在因素――对于我们之所以有价值,并非由于它所直接呈现的;我们假定它里面还有一种内

语言功能的有限和无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xydx
  • 文件大小43 KB
  • 时间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