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概述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A 连续性和阶段性
B 定向性和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3、个体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
A 童年期(6、7—11、12岁)
B 少年期(11、12—14、15岁)
C 青年期(14、15—25岁)
4、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
5、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A 目的更明确
B 持久性明显发展
C 精确性提高
D 概括性更强
6、(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知的能力。
7、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A 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B 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C 抽象记忆占优势
8、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
A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B 自相矛盾的情感
C 少年的热情与冲动
D 选择性友谊的建立
E 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9、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
A 中学生的心理带有更大的社会性
B 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C 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
D 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
E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
F 中学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
第二节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的内容
A 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B (适应)和(建构)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C 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
D 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中的四个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B 前运算阶段(2—7岁)
C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出现“守恒”概念
D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能进行抽象思维‘
3、影响发展的因素:
A 成熟
B 练习和经验
C 社会性经验
D 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4、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的四个理论
A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B 心理发展观
C 内化学说
D 最近发展区
5、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斯基强调了三点:
A 心理机能发展源于历史发展,受社会规律制约
B 儿童在交往中掌握心理机能工具
C 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6、最近发展区概念: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第三节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1)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
(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到4岁)
(3)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岁)
(4)变得勤奋的阶段(6—12岁)
(5)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20岁)
(6)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20—24岁)
(7)显示充沛的阶段(24—50岁)
(8)达到完善的阶段(50岁以后)
2、(个体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人格)、( 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3、(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4、世界上最早的智力量表是(比内—西孟)量表,最著名的是(斯坦福—比内)量表,由(推孟)教授提出,并提出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智商)。
5、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了另外一套量表,新采用了(离差智商)的概念。
6、智力的构成:
A 瑟斯顿(7种):空间知觉、言语理解、语言流畅、记忆、数字能力、归纳、知觉速度
B 吉尔福德(3个维度):操作、内容、产品
C 斯滕伯格:三元智理论
D 加德纳多元智理论(7种):言语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社交智力、自省智力
7、智力的差异表现为(个体差异)(群体差异)
8、智力的群体差民包括
A 性别
B年龄
C 种族
9、(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10、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
A 生理要素
B 心理要素
C 社会性要素
11、(认知风格)指学生在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其主要特征是:
A 持久性
B 一致性
12、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以(赫尔曼威特金)的研究最为著名。
13、场依存性者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场独立性者更擅长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
14、反思型与冲动型的认知风格由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重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