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禾楼舞与连滩山歌的共通点浅议禾楼舞与连滩山歌的共通点摘要:禾楼舞和连滩山歌是南江地区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从南江地区悠久历史文化、娱乐南江地区人民以及体现南江文化的包容进取精神等层面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的共通之处,有助于了解禾楼舞及连滩山歌文化价值和意义。关键词:民族农耕娱乐包容进取在南江地区,有许多极具南江地区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如禾楼舞、山歌、民间故事、飘色、粤曲等,而其中禾楼舞和连滩山歌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及深厚的历史底蕴分别被国务院和广东省政府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或遗产名录(分别见国发19号及粤府57号)。禾楼舞是歌、乐、舞三位合一的综合表演艺术,连滩山歌则是无乐的清唱;禾楼舞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协作才能完成,连滩山歌则相应灵活得多,一个人可以,两个可以,多个人也可以;禾楼舞需要一系列特定的道具和场地,连滩山歌则无场地、道具的限制,张口便来。虽然禾楼舞和连滩山歌在多方面存在着明显而重大的区别,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两种民间艺术都是由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南江文化所孕育的,这种血脉的天然相连注定了南江文化的双子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共通之处。一、均为悠久南江文化的艺术表现1、都有古代少数民族的痕迹禾楼舞的起源时间,虽然“在新本《郁南县志》说,据传源于明万历年间”[1],但学术界已基本公认的是,禾楼舞起源于秦汉时期当地的少数民族乌浒族祭祀仪式,乌浒即现在壮族当时的称法,现代壮族对黑色的崇尚便是源于古老的民族传统,禾楼舞仪式中表演者的服装为黑色是长期流传的结果,也是禾楼舞本身原是当地少数民族歌舞的明证。虽然连滩山歌的起源时间说法不一,但不管是哪一时期都脱离不了一个背景,即南江地区一直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重要的聚居地。在明万历以前,壮、瑶等少数民族文化在当地一直占据主要地位,直到朝廷平定南江地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少数民族反抗中央政权的斗争(正史称“罗旁之乱”)并建立罗定直隶州,汉族文化才占据了主导地位。连滩山歌及当地其他形式的山歌都共同信奉歌仙——刘三姐,这种歌神崇拜作为一种传统现在还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存在,连滩山歌这一信仰同样具有少数民族色彩。禾楼舞和连滩山歌在历史的传承中,不仅有着当地少数民族劳动人民的重要作用,当然也有更多的南江地区各民族劳动人民的继续和发扬光大,既丰富了这两种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又保留了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2、都是农耕文明的艺术结晶禾楼舞从起源到所表现的内容都表明它是农耕文明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起源上,原始禾楼舞出在秦汉时期,当时的南江地区生产方式开始由游牧及采摘野果向农耕过渡,农业耕作带来的稳定以及大量的收获物已经远非游牧和采摘的收获物可比了,农业耕作已经充分证明了它的优势,但是农业对自然的依赖程度还相当高,因而当地的原始部落创造禾楼舞这样一种原始仪式,一方面在丰收之后感谢神灵的恩赐,另一方面也希望神灵继续保佑来年一样风调雨顺。在表现内容上,“登上楼台跳禾楼,风调雨顺庆丰收。焰火欢歌太平世,手执禾穗颂金秋”[2],“登上楼台跳禾楼,风调雨顺庆丰收。六畜兴旺万民乐,众提彩灯游呀游”[3],这两首同为禾楼调,这里所说的楼台并非普通的高出地面许多的舞台,而是南江地区人民在每年的秋收之后,用田里的干燥后的禾秆捆扎搭建而成的禾楼,而跳禾楼的目的是庆祝丰收,感谢上天赐予的风调雨顺,禾楼、丰收以及后两句提及的禾穗或六畜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
浅议禾楼舞与连滩山歌的共通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