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括号》的说课稿李会娟一、说教材《小括号》是新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中的内容。小括号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编排。从剪星星的情境入手,通过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感受小括号产生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明确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最终落脚点是运算顺序,强调的是算法。在这里,小括号的出现,也增加了算试的变化,能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算顺序。因此本节课的定位是让学生通过问题情境,感受小括号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明白小括号的意义,知道有小括号的算式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会按照正确的顺序口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题。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不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有一定计算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同时,学生在前面的口算学习中,会用圈、画等符号标注口算过程,这为学生“创造”小括号提供了素材。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知识经验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小括号的必要性,让学生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明确小括号的意义和作用。2、知道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会正确计算有小括号的算式。3、渗透符号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初步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重点:明确小括号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难点:知道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四、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比思考——共同优化,形成结论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问题情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学习中。学生自主尝试动脑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去探究、发现新知。教师适时指导并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思维指向所要解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探讨,想出办法、找出途径,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计算的顺序。3、巩固应用。五、教学过程(一)、铺垫引入1、通过快速口算练习,将学生的计算训练落实到课堂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再通过一组加、减两步式题口算,回顾没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计算的计算顺序,为新知学习做铺垫。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课件动态展示教材74页例3的情境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二)、建立模型1、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形成两种解决问题的
小括号说课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