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楹联史.pdf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3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3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39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楹联史姓名:张小华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钟振振20120526摘要摘要楹联,俗称对联,是汉语言民族以两组形式相对,内容相关的语句为表现形式的应用性文学样式。从时间上看,至迟在公元723年已出现楹联,从催生因素来看,骈赋、律诗的文学内容与桃符的载体形式相结合催生了楹联。宋元时期是楹联的萌发时期。宋元时期楹联文献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宋代楹联多以桃符为载体,从楹联的类别看,后世多种类别的楹联在宋代己初现端倪。宋元楹联共有的特点是,它们都以五言、七言为主,杂有少量四言,表现出鲜明的诗句、摘句痕迹,可以看出唐人摘句所催生的楹联脱胎之初的鲜明印记。明代是楹联的初放时期。明代,对类书籍与楹联相互借鉴。楹联创作队伍已经呈现出细流汇成洪流之趋势。明代留存下来的作品在数量上较宋元有极大的突破,楹联种类相对丰富,出现了楹联别集。清代前期是楹联成熟时期。清初的楹联祈神求福的色彩较为浓厚。八股文经过改造后,在主题、构思、文气、用笔等方面影响着楹联的发展。清代使用楹联序言的人越来越多,楹联序言的内容与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俗语楹联将俗谚、俚语、方言等带入楹联,扩大了楹联的表现力。清代中晚期是楹联的全盛时期。清代中晚期,楹联已成为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传媒形式,别集的数量是清初的三倍。桐城古文的复兴对楹联产生了影响,楹联的句式和用词都趋于散化,这种散文化风气也推动了白话联的发展。集联迅速发展,范围涉及经、史、子、集。清代中晚期的楹联流派没有产生真正的盟主,没有提出明确的理论主张,只是相近地域的人因为地缘、业缘的关系相互影响而带有一种趋同性。这种趋同性最明显的是湖南楹联作家群,江苏、浙江、安徽的楹联作家风格的趋同性较弱。清代中晚期楹联批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最有代表性的是开启楹联批评新时代的梁章钜联话系列。之后,林庆铨《楹联述录》和朱应镐《楹联新话》在保存楹联作品的同时对楹联进行考证。赵曾望《江南赵氏楹联丛话》弱化联话的文献保存功能,与民国时期的刘大白《白屋联话》、陈子展《谈到联语文学》一起勾勒出楹联批评独立化的轨迹。关键词:楹联,史,清代,发展,联话AbstractAbstractTheChinesecouplet,alsonamedantitheticalcouplet,-'itwasexpeditedbyⅡterarycontentofparaUelrhapsodyandregulatedVerseandwroteon‘‘Taofu”.ItdevelopedinSongandY-’theChinesecoupletwasmostlywrittenon‘‘Thofu’’:}'books-to_beappearedtocloseuptotheantitheticalcoupIetinMingdynas吼WithrapidgrowthoftheamountofwritersontheChillesecouplet,,-PanEssay,itinnuencedthedevelopmentoftheChinesecoupletf

中国楹联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3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28610723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