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诗歌的交融︱︱南京市栖霞中学蔡瑞芳教学内容的思考:设计理念:《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联系姊妹艺术和其他相关学科,坚持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充分聆听及参与艺术表演实践。”音乐课的综合旨在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喜爱,课堂教学中始终要以乐为本,紧贴音乐主线,根据内容需要软化学科边缘,根据以上理念,本课设计围绕“音诗结合,拓展思维”的中心主题,以音乐为主线展开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努力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音乐美,通过综合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从而推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情趣。湘版教材中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从声乐体裁入手的,考虑到从这一课题直接跨度到声乐的体裁,思维跳跃比较大,学生可能不太能接受,所以我结合人教版的教材,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古诗词入手,把音乐与古诗词的交融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主题做铺垫,这样学生对课题的理解会相对比较容易,学习的兴趣可能会大一些,学习效果也相对会比较好。针对这一课题我选择了几首比较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如《春江花月夜》、《春晓》等。教学目标: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学情分析:高一学生通过小学和初中的音乐学习,对音乐的情绪,情感的表现已有初步的认识,对于音乐与诗歌结合的几种不同方式,其中配乐诗朗诵及以古诗词为题材的通俗音乐作品这两种结合形式,学生比较熟悉,可以以此作为切入点,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积极性,铺垫过渡到学生所不熟悉的风格作品,激起学生的好奇,引发学生的学习愿望。1、认知目标:通过音乐与诗歌结合的不同形式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二者的内在联系及其表现特点,并从中得到音乐美、诗歌美的享受和熏陶。2、能力目标: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或与他人合作,进行音乐探究、音乐创作、音乐表现的能力。教学重点:两种艺术相结合的不同形式作品的赏析教学难点:对音乐与诗歌之间内在联系及其表现特点的理解根据诗歌的韵律创编简单旋律教学过程:一、课前音乐:播放《高山流水》(创设情境,营造诗情画意)二、导入:(听辨)欣赏两首古诗创编的歌曲片段a、《明日歌》b、《游子吟》提问:你觉得这两首歌曲的音乐情绪一样吗?歌词的来源有什么共同特点?(诗歌创编)出示课题:音乐与诗歌的交融三、主体教学(感受与鉴赏)1、简介中国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历史2、现代常见的几种结合方式的作品赏析:a、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片段b、欣赏:声乐作品《春晓》c、对比欣赏:通俗歌曲《但愿人长久》陈其钢抒情诗《水调歌头》四、探讨:音乐与诗歌之间的内在联系(自主探究)五、拓展延伸:(合作交流)1、为古诗配乐朗诵2、为古诗创编简单旋律我所设计的环节:拓展与延伸设计意图:在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流传着一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句话深动地强调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以致用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音乐学习离不开音乐实践,新课改强调“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学生构建平台,给学生提供展现才华的机会,让学生把认知行为内化为基础技能实践活动,让有不同兴趣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音乐的兴趣,更能深刻地感受其中的内涵及魅力。你能为这首古诗选择合适的音乐吗?月下独酌(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和意境?诗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从表面上看,诗人好象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诗词的抑扬顿挫本身就带有音乐性,这种音乐性主要是通过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表现出来的。节奏主要由音步来体现。一个音步就是一个节拍。如春眠/不觉/晓,每句三个音步。韵律主要由平仄、声韵等语言手段来表现。平仄指声调的抑扬,平声长而空,仄声短而实,平仄互为交错,读起来抑扬起伏,铿锵悦耳。可以根据诗词的情绪意境结合音步疏密,声调的抑扬、音韵的回环给诗词配上相应的节奏、音高、调式等。为古诗创编简单旋律春眠不觉︳晓–︳2/45531︳5–︳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赏析: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音乐与诗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