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诵读教学研究述评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耀眼夺目,闪烁着古代人民的智慧之光;它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是流传千古的名家名篇,当之无愧成为小学生诵读古典文学、奠定语文学习基础的最佳启蒙教材,小学语文古诗的诵读教学也成为教育工作者和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话题。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综合了近年来小语界对“语文古诗诵读教学”相关的思考和实践,主要从小学语文古诗诵读教学的地位与意义、古诗诵读教学的发展与分析等方面作简要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便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利用古诗进行教育、教学、教研提供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之参考。一、古诗诵读教学的地位与意义1、我国“诗教”传统素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春秋时孔子生活的时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宋代万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2001年修订试行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更是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从“质”和“量”的层面对古诗诵读做了“界定”:低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中学段为50篇(段),高学段为60篇(段),并附录了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在古诗诵读教学的“质”上则提出:在低学段中让儿童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中学段里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在高学段中则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凑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由此可见,诗歌吟诵作为古代乃至现代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和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地位非同一般,历来受到教育者们重视。2、小学语文古诗诵读教学的重要意义个人认为主要是由古诗自身的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一是古诗具有语言凝练优美,韵律和谐,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表现形式独特的特点,因此是适合学生学忆学习的“关键期”。《儿童心理学》指出儿童诵读古诗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儿童在0—13岁,尤其是6—13岁期间的记忆能力是最强的,这一时期诵读的古诗会进入其潜意识,刻在灵魂深处,会伴着其心智一同长大。这个“关键期”的学习的精华作品一旦内化,将打下一生最重要的智慧和思想基础。3、从现有的相关文献来看,小学语文古诗诵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可以集中概括为五个方面:(1)有助于提升儿童的审美情趣。主要体现在通读、精读、评读诗歌时可以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情趣美、意境美。(2)培养想象力。古诗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意蕴丰富,学生要进入诗的意境,领会诗的言外之意,就要依靠自身的想象力去建构、补充和领悟。(3)创新思维的训练。主要体现在古诗词教学为我们提供一个发挥想象力发展创新思维、进行艺术再造的空间,通过对古诗形象加工、画面组合理解诗意,促进智力发展。(4)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古诗词内涵丰富,体现了古人对社会风物、人情练达、情理志趣的深刻认识,折射着智慧之光,古诗词诵读教学有助于学生汲取思想精髓,积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5)培养语感,奠定文学素养。“积累岁月,见道弥深”,“出之于口,入之于心”,诵读作为有效的记忆方法,能使其意出于心,其言出于口,内化为言和意,有助于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同时奠定文学素养的基础。此外,也有将古诗诵读与小学低学段的识字教学相结合,探讨相关问题的,在此不予多说。二、古诗诵读教学的发展与分析(一)传统古诗文教学从传统的小学古诗教学来看,似乎存在着模式化的“套路”,即“解诗题,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背默写”。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了诗歌写作背景的重要性,重视了学生的积累和对诗意的理解;但存在以下不足:从课堂学习参与主体上看,教师讲的多,“放手”的少;学生“背”“写”的多,读的少,悟的少,个性理解少。从教学策略上看,教师重课堂,轻课下,课外延伸少,教学整合少。在实践中,古诗教学往往被简化为背诵和默写,教师成为译诗的“粉笔”,学生成为诵诗的“容器”,谈不上文化滋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更谈不上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二)新课改以来古诗诵读教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小学语文一线教师对古诗诵读的教学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推动了课题研究的深化。现就个人认为具备代表性的相关研究做以下简要论述。(1)以“读”为主线的层次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三分诗,七分读”,古人的这些精辟论述无不阐释了诵读的重要性,闻颖老师在《层次诵读法——古诗教学的灵魂》一文中,将古诗诵读分为五个层次:①感知性诵读。这一步主要解决生字的字音字形和根据句读划分朗读节奏并通读,整体对诗歌进行感知。②韵味性诵读。这一步主要是和乐而“歌”,读出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美。具体做法是找出文中的平仄字,按照“平长仄短”即平声(阴平和阳平)读声拉长一些,
小学语文古诗诵读教学研究述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